今年36歲的駱繼歷在塔里木油田英買作業區油氣處理廠工作已經12年了,這位來自江蘇的“80后”和作業區其他員工一樣,來自五湖四海,然而不同的是,作為石油人的駱繼歷,有著特殊的“雙棲”生活。
從“東”到“西”的堅守
2005年駱繼歷大學畢業后,他選擇來到塔里木油田。“那時候鼓勵大學生支援西部,畢業那年油田來學校招人,我就來了新疆。”
駱繼歷說,2006年塔里木油田英買作業區成立,學信息系統的他就被分配到作業區的油氣處理廠,一呆就是12年。
英買作業區位于新疆南部阿克蘇地區,2005年開工建設,2007年建成投產,是西氣東輸的主力氣源地之一。
駱繼歷介紹,在油氣處理廠,他的主要職責就是通過管理大型的自動化機械設備,確保裝置安全平穩運行,把天然氣通過管道輸送至下游區域。
“在這里工作要經常到現場去巡檢,查看設備,處理問題”,駱繼歷對記者說,剛來的時候不習慣,氣候、生活環境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別,忙的時候還好,一閑下來,沒有家人在身邊的他就覺得格外孤單。
駱繼歷告訴記者,他也在逐漸適應和習慣,空閑時間會找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做,比如打乒乓球,看書,或者鍛煉身體。“
每天從公寓到處理廠的路程有1.6公里,需要走2220步,已經走熟了。”
12年的積累,如今,在作業區的80多個員工里,駱繼歷逐漸變成了設備自動化方面的行家能手,當同事們夸他是“大拿”時,他還是會謙虛地說:“用心了,大家都能做得很好”。
“可能和我的性格有關,我做事比專一。”駱繼歷說,這里是他工作的地方,這里是高溫、高壓、易燃易爆的現場,這里總要有人守著。
從“西”到“東”的堅持
2007年,駱繼歷和在南京的妻子結了婚,妻子是教師,也有穩定的工作,于是,駱繼歷就開始了自己的“雙棲”生活。一般上兩個月上班,休息一個月,休息的那個月就回南京了。
駱繼歷說:“同事們知道我家遠,都很照顧我,如果我在家的時候有會議或者培訓,只能讓同事代勞,給單位和同事帶來不少麻煩,心里就很內疚。”
在作業區的生活區域,有員工宿舍,電視、網絡等設施,有專門的員工食堂供應三餐,有籃球場、足球場、健身房等。盡管如此,駱繼歷告訴記者,成家之后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堅持下來也很難,很多家在內地的同事因為兩地分居都選擇了離職。
駱繼歷說:“也不是沒想過要回去,但是習慣了這里的生活方式和節奏,回去之后一切要重新開始,技術能力方面也會擔憂,而且也會舍不得這里朝夕相處的同事和朋友。”
駱繼歷回憶,剛開始的時候妻子也會抱怨,于是結婚后沒多久,他專門帶妻子來到作業區,妻子看到他的生活環境之后,少了很多顧慮和擔憂。
“堅持下去,其實和家庭有很大關系,因為有了家人的信任和支持”,駱繼歷說。
工作和生活越來越平穩,但是每年也有難倒駱繼歷的時候——春節回家。“如果票價貴的時候,我也會和其他人一樣,8點多起來搶火車票。有時候想想自己和農民工差不多,除了沒有那么多包扛著”,他開玩笑說。
作為一名石油人,一年365天,有220多天都要呆在一線。駱繼歷告訴記者,自己覺得特別虧欠家人。
駱繼歷說:“妻子除了照顧孩子,還要照看父母。印象最深的是孩子2歲的時候,我因為太久沒回家,孩子愣在那里不認識我了。”
2016年暑假,駱繼歷帶著8歲的兒子來作業區,兒子看到這里的一切都很興奮。“我帶著兒子到現場后對他說,兒子你看,咱們家里用的氣就是從爸爸這里輸送過去的,兒子當時特別驕傲”,駱繼歷笑著說。
2017年,作為油氣處理廠的主管,這已經是駱繼歷在作業區的第12個年頭,他依然會在工作日出現在第一線,忙前忙后,依然會在休息日選擇返回南京,訪親串友。
“在油田上也有和我一樣家在異地,每年兩頭跑的同事,想想那些做著更辛苦的工作的人,我覺得已經幸福多了”,駱繼歷說道。(完)
?
相關鏈接:
2016年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總收入預計達13.35萬億元
網絡媒體走轉改:中石油福建分公司讓
霧霾持續 進口石油焦是霧霾元兇? 業內:嘩眾取寵
墨西哥灣一處石油平臺起火 4人獲救無人員受傷
中石油集團入股“山東壞賬銀行”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