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兒科醫生李新的這張輸液工作照被同事偷偷拍下,當時李新自己并不知情,而在朋友圈被轉發后,全科室都很心疼她,很多準媽媽也都為她的行為而感動。(1月15日中國青年網)
近些年,醫生打點滴上班的新聞屢見報端,不管是有意炒作還是無意使然,足以說明醫生打點滴上班不是新鮮事。因為醫務人員的短缺,醫院大多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如果生病請假,需要別人代班,容易打亂醫院的排班計劃。所以,大多時候,醫生生病都是硬抗,這也成了又一個醫者難自醫的版本。
其實,不僅醫生如此,寒風里的環衛工、自然災害中的人民解放軍,春運時的鐵路工作者,無不是風雨無阻的堅守崗位,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這種堅守,對于他們來說,已經成為一種日常習慣。這種奉獻精神當然值得點贊。
可是,當這種事情屢被報道,成為一道感動讀者、吸引眼球的另類風景時,我們是否該反思,生病請假難道不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嗎?
靜心細思,這反應出的是社會資源短缺所造成的行業人員超負荷工作。據2016年發布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根據2020年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要達到0.69名的目標,我國兒科醫生數量目前缺口86042名。
從這方面來看,鐵路做得還不錯,正在用科技解決人力的不足。比如以前道岔變軌,有專門的道岔人員人工搬動,現在基本上自動化道岔。以前進站,檢票人員要每一個人核對,現在有自動軋機,更有人臉識別系統。以前車站售票人員人工售票,現在不僅有自動售票機,還有網絡購票、手機購票等多種形式。從春運就可以看出,因為技術力量的提升,購票長隊不見了;因為技術力量的提升,春節按時回家的人多了;因為技術力量的提升,鐵路在春運服務旅客數量年年攀升。
所以,在感動背后,相關部門更應該反思,是行業制度的不合理?還是行業技術的滯后?最終讓社會看到的是這些略帶悲情的堅守和感動。找到原因并且去努力解決,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