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到過日本的人,無論是常住,還是短期訪問或旅游,幾乎都對日本良好的環境和藍藍的天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在日本街頭走上幾天,皮鞋也依然锃光嶄亮。其實,作為世界第三經濟體和發達工業國家,日本的天空曾經黑煙滾滾,國民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大氣污染嚴重的狀態下,而為了能在藍天下生活,日本政府和社會多管齊下共同治理霧霾和環境污染歷經了數十年,而且至今仍不松懈。
經濟高速增長導致污染公害
二戰后,為使滿目瘡痍的經濟迅速重建,日本政府推行了優先發展重化工業經濟發展路線,以煤炭、石油為主要能源,大力推動以既有的京濱工業帶、中京工業帶、阪神工業帶、北九州工業帶四大工業帶為核心,以“太平洋條形地帶構想”為基礎的建設“新產業城市”規劃,隨后工廠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從而極大地帶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當時日本的工業城市橫濱、川崎、大阪及神戶周圍都是黑煙滾滾,并且直至擴展到日本本州的太平洋區域,嚴重的大氣污染甚至使得東京有時連白晝也難見太陽,城市能見度只有30-50米,部分地區的民眾平常都可以清楚地聞到硫化物的刺鼻味道。
由于大氣污染越來越嚴重,這種由石化產業造成的“聯合企業公害”開始出現,最典型的莫過于“四日市公害”。當時在三重縣的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煉和工業燃油產生的廢氣嚴重污染大氣,引起當地居民呼吸道疾病驟增,尤其是哮喘病的發病率大大提高,在1964年達到了人口的3%。1967年,一些哮喘病患者忍受不了疾病帶來的痛苦而紛紛自殺。到1970年,四日市哮喘病確診患者高達500多人,但實際患病人數超過了2000人。當地一位得了咳喘病的六年級小女孩曾寫下一首詩:“大家仰頭望著天空,陰沉沉的黑洞洞。巨大的工廠在噴煙,放出了有毒的亞硫酸。今天硫酸也毒死了人,何時能還我藍藍的天?”
政府社會多管齊下治理環境
上世紀60年代起逐漸發生的以“四日市公害”為代表的嚴重空氣污染事件,使日本社會對大氣污染和霧霾的關注空前高漲,環保意識大幅增強,特別是由此推動的一系列要求損害賠償和禁止排污的“公害訴訟”所帶來的壓力,也促使日本政府加強了對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狀況的認知和治理。
日本政府調集專家分析大氣污染的原因,認識到大氣污染的主要發生源來自于“固定發生源”的工廠和“移動發生源”的汽車。因此,日本政府開始有針對性地進行污染治理。一方面對于固定發生源采取了安裝脫硫脫氮裝置的辦法;另一方面針對移動發生源,出臺法律法規限制車型車輛。從60年代初開始,日本政府和國會先后出臺了《煤塵排規制法》、《公害對策基本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和仿效美國推出的加強汽車尾氣管制的“日本版馬斯基法”,還于1971年成立日本環境廳,并于2001年最終升格為環境省(部)。
然而遺憾的是,執行這些環保法案并非一帆風順。最初遭遇到包括眾多大企業在內的多重阻力和抵制,在高增長的60年代后半期,日本幾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未能依法達標。進入70年代,日本政府已經意識到,若不嚴厲執法,大氣污染和霧霾會越來越嚴重,因此對一些環保法規進行了修改,進一步強化了對污染企業的懲罰和執法力度,并確立了一些極重要的法律原則,如“預測污染物對居民健康的危害是企業必須高度重視和履行的義務,忽視這些義務等同于過失”“只要污染危害超限的既成事實成立,即使無過失,也應承擔賠償責任”等。日本政府還提出了一句口號,叫做“預測污染物對居民健康的危害是企業必須履行的義務,忽視這些義務等同于謀殺”。
此外,以“四日市公害”為代表的日本“四大公害病”在上世紀70年代都進入司法程序,而最終都以受害者勝訴告終。司法訴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受害者利益,也給政府和企業敲響了警鐘。受到地方政府不斷出臺環保法規以及司法判決結果的影響,日本企業界也認識到污染的老路走不通,開始加大對防治污染的投資,環保設備投資占設備總投資的比例不斷增高。日本政府也相應制定了引導企業投資環保設備的政策,在稅收優惠、低息融資等方面向企業提供支持?,F如今,日本在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
同時,通過這些公害訴訟,日本還建立起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救濟、補償制度。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公害健康損害補償法》和《救濟公害健康受害者特別措施法》,對遭受霧霾和其他污染侵害的患者實施生活救濟和醫療救濟。但這些救濟款并非來自于國庫(國民繳納的稅金),而是向污染源征收。日本政府將全國約8300家排污企業列入黑名單,向他們征收“污染稅”,同時向汽車車主征收汽車重量稅,并將這些稅款作為“公害保健福利事業費”,由中央政府撥付給遭受污染損害地區的地方政府,再由地方政府向受害患者支付補償金,并建立醫院和療養所,供重病患者集體居住生活。據悉,在高峰期,日本全國共有11萬人被認定為“公害病患者”,每年支付的補償款達到1000億日元(約65億元人民幣)。截至2014年底,日本全國領取補償金的人數仍有3.8萬名之多。
為了進一步提高國民的環保意識,從上世紀80年代起,有關大氣污染導致的公害教育就出現在了日本小學生的教材上,日本文部省還專門制定了學校環境教育規則,建立了從小學到大學的環境教育體系,強化垃圾分類,減少焚燒污染。日本政府還實行低排放車認定制度,大力推行稅收優惠、補助金以及貸款優惠等制度。目前,日本全國環保低排放車保有臺數達2000多萬臺,占機動車保有總數的30%以上。同時,日本政府還大力修建四通八達的城市軌道交通網,方便人們出行,進一步大幅降低家庭汽車使用率。
嚴格的PM2.5標準緣自一場官司
對于近十年來人們漸漸熟知的大氣污染標志物之一的PM2.5,日本制定了全球最嚴格的相關環境標準:要求日平均值不超過每立方米35微克,年平均值不超過15微克。日本法律還特別規定,當每立方米PM2.5濃度超過70微克時就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要告知市民,中小學要停課。
而日本環境省之所以制定如此嚴格的PM2.5標準并不是一下子就認知到的,這與一場官司密不可分。1996年至2006年間,633名居住在東京和川崎高速公路附近的大氣污染受害者向日本政府、東京都政府、首都高速道路公團以及豐田汽車等八家汽車公司提起訴訟。2007年,盡管原被告達成和解,但法院要求政府今后必須就設定針對PM2.5環境標準進行討論。隨后,日本環境省于2009年9月9日公布了PM2.5環境標準,出臺前述數據規定,并在全國800個地方設立了PM2.5監測點,隨時監控。
同時,這一污染訴訟案也推動地方政府對PM2.5的立法。2000年12月,東京都就制定相關條例,規定達不到PM2.5排放標準的柴油機汽車禁止在都內行駛。2002年12月,在首都圈的都縣市首腦會議上還決定加強合作,促使相關車輛盡快安裝減少PM2.5排放的過濾器裝置。如今,以東京都為首的首都圈九個都縣市成立的藍天網絡組織,會定期在高速公路入口及休息區進行相關檢查,防止PM2.5超標排放車輛違規上路。
可以說,隨著整個社會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日本的環境治理工作一直在路上,從不松懈。而也正是通過日本政府和社會的數十年共同努力,曾經備受大氣污染和霧霾折磨的日本終于奪回了藍天。
(記者 叢云峰)
?
?
?
?
相關鏈接:
山西陽曲政府搭臺 鄉鎮“一把手”邀民眾“回村過年”?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