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注水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投射出地方的政治生態。
1月17日,遼寧省十二屆人大八次會議開幕。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求發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對外確認,遼寧省所轄市、縣,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財政數據造假的問題,指出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數字、數字出官”,導致經濟數據被注入水分。(《新京報》1月18日)
遼寧GDP注水的問題其實早非什么秘密。2015年年底,就有媒體報道“東北GDP‘注水’驚動中央巡視組”。GDP注水不止一地,多年來,地方GDP“增速高于全國、總量大于全國”的統計亂象,早已引發公眾質疑。不過在很多時候它們成了“房間里的大象”,少被正面回應。這也正是遼寧省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坦承GDP注水問題,格外引發關注的緣由。
承認問題是改變的起點。去年8月,遼寧省委在巡視整改通報中也指出:“對全省各地區主要經濟指標數據進行嚴格評估審核,做到基層數據準確、宏觀數據匹配,指標統計數據客觀真實。對經濟數據造假的,一經發現依紀依法追究責任。”遼寧的GDP數據在過去數年間存在注水問題,甚至一些縣區數據有20%~30%的水分,出現如此嚴重的問題,由發現到承認到開啟糾正,提供了一個值得解剖的樣本。
一方面,如何防范GDP注水?遼寧一位地級市政府研究室主任稱:“不客氣地說,在經濟數據上,前一任挖了一個巨大的坑。”結合此前遼寧省“一把手”落馬一事,這位地方官員所指應該不難理解。那位落馬“一把手”的任職時間,與遼寧在2011年至2014年間的GDP注水時間高度重合。那么,值得追問的是,若無原負責人落馬,該省GDP注水的風氣是否能夠止住?沒有中央巡視組的巡視,類似問題能否被發現?這或多或少證明,GDP注水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投射出地方的政治生態。
另一方面,近年來,包括遼寧省在內的東北經濟陷入低谷,讓之前的GDP造假和注水原形畢露。那么,假如遼寧的經濟依然能夠保持過去的發展勢頭,相關方面對GDP注水危害性的認識,是否會如此積極與深刻?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令過去經濟領域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更易于暴露,這是事實,但決不能等到問題掩蓋不下去了才正視。經濟平穩發展時,要防止注水式的“錦上添花”,經濟步入低谷時,則更要防止注水式的“雪中送炭”。這考驗經濟數據統計的嚴肅性。
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的“官出數字、數字出官”,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官員考核的唯GDP化。近年來,國家下調了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并糾正官員考核的唯GDP傾向,這對于官員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積極的正面引導。但是,依然不能低估官員對GDP數字的依賴,不能放松對統計數據造假的警惕。比如,在強化統計環節的制度監督之外,還可以考慮以社會民間機構的統計數據為參照,形成多元化的統計數據供給局面,從而形成政府部門統計的橫向監督,更易發現異常的數據。
省級政府工作報告不回避GDP注水,某種程度上是對GDP造假這一公開秘密的“脫敏”。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GDP統計問題一直處于某種“失言”的境地,不僅為查處和糾偏帶來了難度,也無形中增加造假者的僥幸心理。遼寧的例子證明,坦承GDP統計所存在的問題,天并不會塌下來。因此,理當有更多地方敢于曬家丑、揭蓋子,提升對官員數據造假的追責力度。更重要的是,要深刻反思其中的原因,從而為建立制度化的統計造假防治體系打牢基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