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新縣端村鎮馬堡村邊,連片的蘆葦被棄收,任其枯敗腐爛無人問津。 于俊亮 攝
曾經因著名作家孫犁的《荷花淀》而伴隨白洋淀一起出名的還有白洋淀的蘆葦。但近年來,每逢冬季來臨,都有超過十萬畝的淀區蘆葦被丟棄在葦田里,任其枯敗腐爛,其經濟價值已無從談起。而淀中的村莊多被葦田包圍,遍野干枯的蘆葦一旦被引燃,將出現“火燒連營”的慘劇,直接威脅到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探究其個中原因,并力圖為之尋求出路,中新網記者前往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境內的白洋淀漁村進行實地探訪。
1月24日,農歷臘月二十七,漁村的街道上已擺上了年貨攤,大紅的春聯、喜慶的年畫,年味愈顯濃郁。而安新縣端村鎮馬堡村黨支部書記劉闖會卻有個“牽掛事”不能放下。上午10時許,已經沿村邊轉悠了近兩個小時的他,仍在不時地向四處打望,尋找葦田中有無村民上墳等用火點。
“許多村民的墳地在淀區的葦田里,現在的蘆葦基本都干透了,遇火就著,可不能掉以輕心呢!”據劉闖會介紹,該村是白洋淀典型的水區村,全村2000來口人,547畝蘆葦地。
“原來賣蘆葦、葦席、葦箔的收入占村民總收入的七成以上。”劉闖會說,由于近年來蘆葦價格持續下滑,辛苦一天割葦的錢還不夠工資,導致淀區的蘆葦出現大面積棄收。每到冬季,干枯的蘆葦圍繞著村莊,安全隱患很大。
馬堡村的村會計張月樓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他說,一個壯勞力一天可以收割蘆葦40捆,每畝葦田可產葦80捆,每捆200根。其中可選出好葦3成左右,現在每根好葦能賣6分錢,收割一天能掙120元。但人工工資一天最低要150元,忙活一天下來還得倒賠30元。“原來的一根好葦能賣到1毛3分錢,現在價錢降了一多半,市場還小的可憐。”
劉闖會分析稱,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農村的住房多由磚瓦房轉變成水泥房,造成原來建房用的葦箔市場丟失。另外,出口葦箔的價格下降,以及人工費和材料費的上漲,再加上個別漁民為了追求利潤,在編織過程中偷工減料,都加劇了白洋淀蘆葦產業的萎縮。
劉闖會還稱,原來蘆葦產品暢銷時,村民每年都從淀里挖出淤泥培到葦田里,還定期打藥、除草,精心管護。現在蘆葦產業沒了市場,人們不再用心對葦田進行管護,導致蘆葦的生長一年不如一年,大片的蘆葦被雜草纏繞倒伏,昔日青綠的蘆葦田變成了如今的“荒草灘”。
據白洋淀濕地保護辦公室主任郭悅安透露,國家林業局頒布的《濕地保護管理規定》中,明令禁止毀葦造田。目前,水區村民不再對蘆葦管護上泥,造成大量淤泥沉積在淀底,加之棄割的蘆葦腐爛,會對白洋淀的水質造成一定的影響。
“蘆葦棄收更會直接影響下一年新葦的生長,長此以往,將會對白洋淀的旅游觀光帶來沖擊。”安新縣旅游局局長趙琳對此現象也“憂心忡忡”。
為解決白洋淀蘆葦的棄收問題,近年來,安新縣積極與多個造紙企業溝通,試圖為蘆葦找到一條新的出路,但終因種種原因未能如愿。2016年,縣里多方籌措資金120萬元,對白洋淀景區大淀觀光旅游線路周邊、主航道兩則等重點區域的蘆葦進行了保護性收割。“這肯定是杯水車薪。”安新縣農業局局長王立新表示。
王立新透露,目前安新縣共有水區村101個,蘆葦面積12萬余畝。以現在的收割成本計算,全部收割每年縣財政需投入資金1800萬元。“國家財政對農業耕地保護性支持補貼每年每畝為88.1元,但對葦田沒有明確政策支持。”
劉闖會認為,吸引國內外企業、公司以產業化介入,或是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明確濕地保護中葦田的補貼標準,實行政府出資、統一管護、整體收割的辦法,或能化解白洋淀蘆葦棄收的困境。
白洋淀位于京津冀腹地,總面積366平方公里,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素有“華北明珠”之美譽,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白洋淀匯集了自太行山麓發源的9條河流之水,形成一片由3700多條溝渠、河道連接的146個大小湖泊群。夏季蘆葦密集,水道形成葦墻中的迷宮,風景迷人。(完)
?
?
相關鏈接:
雷雨交加游客被困沉湖蘆葦蕩 警方出動機帆船施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