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不過百里,豬不過千里”,這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基本規律,一旦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虧本,就會出問題。
有一個成語叫拒人于千里之外,形容態度傲慢地拒絕別人,毫無商量余地。這個典故出自《孟子·告子下》,距今2000多年了。
我由此想起一句“拒豬于千里之外”,因為看到一些地方態度傲慢地拒絕養豬,似乎也是毫無商量余地。這些地方本來就是生豬調入地,卻還要大幅度調減養殖量,有些地方關停了80%以上的養豬場,甚至提出“本縣不養一頭豬”。
“豬糧安天下”的道理,大家都是懂得的。就像人人都要吃飯一樣,很多人天天都要吃肉。沒有糧食就會天下大亂,試想,市場上沒有豬肉,或者價格暴漲,會出現怎樣的局面?這些地方的官員明明懂得這個道理,為什么還要拒豬于千里之外呢?一位畜牧局局長直言不諱:他們簡單地、片面地理解生態優先,認為把豬場關了,就沒有污染了,就不需要治理了。這實際上是不作為的表現,是推卸環保責任,對產業發展、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不負責任。
可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養殖業富民不富縣。對工業污染總是想方設法去治理,因為那里面包含著財政收入,對畜牧業造成的污染就舍不得下本錢治理了。這其實也是不作為不負責的表現。
據有關部門統計,2016年全國超過20個省份劃定了生豬禁養區,并且啟動了豬場拆遷行動,直接減少生豬存欄3600萬頭,尤其是浙江等禁養大省,因禁養減少的生豬數量占到整個飼養量的50%。
自己生產的豬肉產量下來了,進口就必然增長。2016年全國豬肉產量大約5200萬噸,同比下降3.9個百分點,已經到了歷史低位。豬肉進口量第一次突破100萬噸,估計全年進口量超過150萬噸,相當于一個中等省份2000多萬頭生豬的出欄量。
“糧不過百里,豬不過千里”,這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基本規律,一旦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虧本,就會出問題。大豆的教訓已經夠深刻了,生豬不能再走“大豆之路”了。有識之士已經在大聲疾呼,再這樣發展下去,中國的畜牧業要出問題。畜牧業還不同于種植業,因為生產周期長,投入大,受到資金、土地、技術、種源等多種因素制約,恢復起來不是一兩年的事情。養殖戶的積極性一旦受到挫傷,恢復起來就更加困難了。
況且,畜牧業的風險本來就大,農民說“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因為畜牧業不單涉及土地、房屋、用工、飼料、防疫、環保等諸多方面,還承擔著養殖周期的風險。這些年,畜牧業的成本在不斷上漲,包括“豬周期”在內的各種養殖周期也是說不清道不明。筆者清楚地記得,數年之前采訪一個養殖戶時,正趕上“豬周期”,一臉苦楚的農民說了這樣一段話:豬養肥了,人累瘦了,兩年賺一年賠,到頭來打個平手,實在是不想再干了。
養豬業一頭連著市場供給,一頭連著農民增收,如果養豬業垮掉了,后果不堪設想。當然,我們在強調養殖業重要性的同時,一點也不能輕視環境保護,一點也不能放松對污染的治理。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只有在干凈安全的生產環境中,才能生產出干凈安全的畜產品。要嚴格執行禁養區和限養區的規定,按照規模高效的產業發展要求,不斷優化區域布局,加快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轉型升級。
農業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生態產品的供給。永久基本農田為什么要劃到城市的邊緣,目的就是要把生態與城市融為一體。我們要樹立“稻田就是濕地、麥田就是生態屏障”的理念,在給城市居民提供更多優質農產品的同時,創造更多的“綠色生態”。
地方的官員們要跟養殖戶講清楚,這個地方不能養了,什么地方可以養,要誠心誠意地幫助養殖戶轉型,而不是一關了事。要和畜牧業從業人員一起自覺地轉變“三觀”:一是樹立畜禽糞便就是資源的觀點,因為它本身就是有機肥;二是從重養殖輕環保,到養殖環保并重,不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從重堵輕疏到疏通結合,找準產業發展路徑。
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不是非此即彼,豬還是要養的,肉還是要吃的,關鍵是環保意識要強化,環保措施要跟上,做好“統籌”這篇大文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