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元素的滲透,讓傳統年的打開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過傳統年,在俗與“不俗”之間似乎也彌漫著某種糾結的味道,只是年味兒,是什么?年味兒就是爹娘準備了好久的那桌子團圓飯,年味兒就是轉了不知道多少趟車的回家路,年味兒就是“總把新桃換舊符”。
年味兒從來沒有淡過。年味兒,是什么?是東北炕上的一桌殺豬菜,是江南團圓飯中的“福祿壽”年糕,是傣族同胞們潑向親友的那盆福水。有人埋怨年味淡了,只是如果我們認真回顧與年味有關的細節,才會發現其實“年”本身就沒有絕對的“規矩”,每個地方的“年”都各自講述著屬于自己的故事,隨著時代的遷移又被打上了時代的痕跡。只是每個故事都彰顯著這樣的一個符號:團聚。年,屬于整個中華,有關年的慶祝,連接著個民族間的情誼,傳遞著海內外的華夏根脈,這種慶祝無關地點,無關方式,僅僅是家人之間不遠萬里期冀再相聚的強烈情感抒發。所以,年味何曾淡去?只是現代生活的富足替代了農耕生活的貧瘠,而有關團聚的年的意義一直在延續。
俗與“不俗”都是年。“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有關年俗的話題總會在這個時候于代際間展開討論。老輩人對年俗是敬畏,小輩人對年俗是新奇;老輩人把年俗過成儀式,小輩人則把年俗過成傳承。只是,這場傳承正在接受著時代的改寫,這場改寫并非是數典忘祖,而是用一種更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去傳承屬于我們國家的大自信。年夜飯從灶臺轉移到酒店并非浪費,而是我們的國民消費水平正在與日俱增;家族團聚改成舉家旅行并非淡漠“歸”之情感,而是用另外一種形式進行著有關“家”的延續;“爆竹聲中一歲除”的喧囂淡去也并非是文化削弱,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民俗文化的交互融合的成果。因為,俗或者“不俗”都是過年。
過傳統年續寫時代篇。春節的魅力在于她的“團聚”,中國人對于家的概念很深,所以,我們稱國為“國家”,春節用“團聚”的情愫牽引著海內外的各族中華兒女的“歸家”之心,這是屬于中國人的傳統,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傳承。在時代新元素的沖擊之下,有關“年俗”文化的演變成為老輩人質疑年味淡去的話頭,但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年味并未淡去,而是用另外一種儀式感傳遞著屬于中華民族的情感,用一種時代的自信續寫著“中國年”的新味道。我們有責任擔負起書寫年俗現代篇的理性認知和代際間的宣講,因為這就是吾輩年輕人助力圓夢中華的歷史擔當。
有了年,才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集成;有了年,才有了華夏兒女的歸屬;有了年,才有了代際溝通的傳送。俗與“不俗”都是過傳統年,因為過年就是團聚,過年就是圓夢。
?
?
?
相關鏈接:
男子32年沒有回家過春節:讓家里人就當我出差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