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梁冰
華燈初上,車水馬龍,椰城的一切都在井然有序中行進。然而,在陰暗的城市下水道,一個忙碌的身影為一座排污泵站的格柵間擰緊最后一顆螺絲,帶著一身“惡臭”,回到地面,融進這座繁華喧囂的城市。過去的8年多時間里,王經雨“鉆地打洞”,把城市底下這個市民熟悉卻又陌生的漆黑世界摸爬了個遍。
5日,記者來到海甸污水泵站,剛一打開泵站大門,一股濃濃的惡臭味令人作嘔,很難想象真正進到排污管道里是什么感覺,而這樣的環境,王經雨卻一待就是幾個小時。
王經雨,海口市排水泵站管理所設備室主任,海口市優秀共產黨員,自2008年進入市排水泵站管理所工作以來,他不畏艱苦,無私奉獻。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凜凜寒冬,全市20座排水泵站只要有一處出故障,總是少不了他的身影。
學無止境,拜螺絲釘“為師”
“主任,這個按鍵控制哪一個環節?”機修班一名剛來不久的員工向王經雨請教設備問題,他都會耐心講解,手把手地教他。從8年前市排水泵站管理所機修班一名“菜鳥”,到現在只需要聽聲音就能判斷出機器的故障緣由,王經雨沒少下功夫。
2008年,王經雨到市排水泵站管理所機修班工作,剛剛高中畢業的他跟著所里外聘的技術人員學習。“不要小看一顆小小的螺絲,擰螺絲也是一個技術活兒。”師父黎秋冠一句不經意間的話,被王經雨深深地記在了心里。維修無小事,在學習和實踐之余,王經雨主動包攬大部分打雜的工作,他堅信哪怕是擰一顆小小的螺絲釘,也能讓自己進步。“很認真,隨身帶著本子和筆,隨時都在做記錄。”回憶起王經雨剛來的時候,市排水泵站管理所副所長胡曉飛仍然印象深刻。
2009年3月,海甸泵站進行設備大改造,新的設備試運行期間,設備出現一些不可預見的故障,王經雨不畏艱苦,頂著高溫和蚊蟲叮咬,全程參與復雜繁瑣的分解水泵工作。在日常艱苦的工作中,王經雨不斷認真鉆研各種操作技能,完善自己。幾年來,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學習,王經雨取得了電工證、高壓進網證、焊工證、特種設備操作證等上崗資格證書。現在,全市20座排水泵站的設備,王經雨了如指掌,一般的故障維修不在話下,一改泵站所昔日設備的大小故障必須外聘人員維修的被動局面。
在王經雨的家里,十多個厚厚的筆記本被完好收藏,每一個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所有與設備維修、養護有關的知識。這些都是王經雨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做的筆記,盡管有的因為時間太久而泛黃,但是王經雨仍然會經常拿出來溫習。“直到現在都還是對我日常的工作起到幫助,是我的一筆寶貴財富。”
盡管在不少人看來,王經雨早已學成出師,但虛心學習仍是他的一個標簽。“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都很好學,經常都能接到他的電話,新型的設備,新的技術,都會與我探討。”黎秋冠對這個徒弟贊不絕口。
迎難而上,風雨過后終見彩虹
2008年,初到所里的王經雨,漸漸發現這份工作與自己想象中的有些不太一樣。“以為只需要在操作間維修設備,沒想過下泵坑這回事。”回憶第一次下泵坑,王經雨印象深刻。當時,海甸泵站一扇污水閘門損壞,王經雨需要跟隨技術人員一同下坑修理。
污水、淤泥、糞便、動物尸體發出的惡臭……刺鼻的惡臭味熏得眼淚直流,還沒等進到坑里,王經雨就蹲到地上吐了起來。一番調整后,王經雨終于邁出了第一步。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泵坑里,一頂安全帽、一只單薄的口罩,沒到胸部的污水,還有蛇、蟑螂、老鼠…恐懼、心酸,盡管惡劣的環境和極度惶恐的心理讓王經雨十分不適應,但他仍然咬著牙堅持了兩個多小時,修好了閘門。那一次之后,王經雨就病了一場,眼睛腫了好多天。
為了保障生產,所有泵站的每一次維修都需要向相關部門提交申請并承諾維修時間,但同時因為維修過程存在種種不可預知的因素,每一次下坑,對維修人員來說都是一場爭分奪秒的戰斗。
海甸泵站平均每天需要處理污水50萬噸。2010年,該泵站格柵間設備因為使用時間長,出現故障,需要更換零部件。接到指令后,王經雨第一時間下到了泵坑里。因為設備年事已久,市面上早已停產,需要對新的設備進行加工代替使用。在漆黑的環境里,王經雨伴著污水、垃圾和有毒化學氣體等,連續工作了7個多小時,沒有一句怨言。這一次,王經雨感染了肺炎,病狀持續了一個多月,在這期間他還仍然堅持帶病上班。
王經雨的家人和朋友曾多次勸說王經雨換工作,但他始終不為所動。“每完成一次搶修,都像是打了一場勝仗歸來,雖然苦,但是讓人有成就感。”辛勤的工作讓王經雨快速成長,鑄就了他吃苦耐勞的性格,也因為這樣,他遇見了護士出身的愛人。“我們倆的工作都很鍛煉人,她很理解我,也給予了我很多鼓勵。”每每談及這對“天作之合”,王經雨一臉幸福。
甘于奉獻,平凡崗位散發芬芳
2014年,超強臺風“威馬遜”登陸前,王經雨提前部署,對各泵站的設備進行檢查和故障排查,保障了臺風期間90%設備正常運作。為了應對突發狀況,王經雨安排人員在全市各個泵站值守,他自己也在國興泵站寸步不離堅守了三天。沒有熱水洗澡,沒有換洗衣物,沒有熱騰騰的飯菜,泡面成了他的“最佳搭檔”。
2015年春節前夕,海口高登街附近一處玻璃鋼制的下水管道破裂,長達50米的管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需要逐一進行檢查,找出大大小小的破損處。因為是玻璃鋼管,在檢查和修補的過程中需要用到不少化工產品,加上管道直徑狹小,施工技術難度較大,王經雨主動請纓,沒有一絲猶豫便鉆進了管道。經過六天高強度的維修,該條管道終于趕在大年二十九修補好,保障了春節期間的正常工作。
在所里,王經雨是“拼命三郎”,這是出了名的。日曬三竿的時候鉆到泵坑里,一直干到披星戴月,類似情況早已成為了他的日常。“一定要修好了才安心,所以我經常在泵坑一待就是幾個小時,大家都覺得跟我一組比較辛苦。”王經雨開玩笑說道。
記者看到王經雨的手,一雙粗糙的手上,一排厚厚的繭子十分醒目,還有一些因為劃傷、長泡等留下的痕跡。因為常年與各種細菌接觸,直到現在,王經雨還是會經常扁桃體發炎、皮膚過敏等,雙臂長滿水泡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最嚴重的一次是在2012年,王經雨的腳丫受細菌感染潰爛,多次去醫院治療也沒有效果,一直持續了兩年才漸漸恢復。
工作8年多來,王經雨半夜接到報障電話,連夜搶修設備的情況已無法數清,24小時不關手機待命已然成了他根治不了的“職業病”。2013年,王經雨榮獲“海口市道德模范”稱號。正如頒獎晚會上組委會給予他的頒獎辭一般:“有人說,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而他就是這顆良心的守護神。對于這個‘鉆地打洞’的崗位,多數人避恐不及,而他對這個崗位的堅守,折射出職業道德的真正良心。在他的身上,我們分明體味到勞動者與世無爭,甘于奉獻的獨特芳香。”盡管是在最平凡的崗位上,但王經雨甘于奉獻,無怨無悔,在繁華的城市底下悄然盛放,散發不平凡的芬芳。
?
?
?
?
相關鏈接:
【網絡媒體走轉改】老人家 新黨員:他們用行動遞交申請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