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圖書漂流”其實是弘揚城市誠信精神的載體。沒有借書證,不需付押金,也沒有借閱期限,能不能“完好”放回了,不僅反映著一個人品德如何,這些書本也是借讀人誠信的“試金石”。這樣的“編外”圖書館,經過時間和實踐的磨礪,如果漂流站還能完好存在,且書本數量越來越多,這就是對于城市文明最好的回饋。因此,“圖書漂流”也反映著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您當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圖書漂流”活動悄然進海口 成新式精神驛站[圖]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7-02-05 10:49

      圖書漂流,海口新式精神驛站

      海甸島紅泥月亮灣小區里的圖書漂流站。尤夢瑜攝

      “圖書漂流”其實是弘揚城市誠信精神的載體。沒有借書證,不需付押金,也沒有借閱期限,能不能“完好”放回了,不僅反映著一個人品德如何,這些書本也是借讀人誠信的“試金石”。這樣的“編外”圖書館,經過時間和實踐的磨礪,如果漂流站還能完好存在,且書本數量越來越多,這就是對于城市文明最好的回饋。因此,“圖書漂流”也反映著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圖書漂流

      悄然漂進海口

      幾個月前,當霍格沃茲的聰明小女巫“赫敏”——英國著名女演員艾瑪·沃森在倫敦錯綜復雜的地鐵里“丟”下100本書后,粉絲的力量也好,尋寶的刺激感也罷,讓大陸另一端的、我們國內的微信朋友圈沸騰了。

      艾瑪所參加的是由倫敦Books On The Undergroud(書在地鐵)發起的活動,4年來,該活動已經在倫敦地鐵里“丟”了2000多本書。活動旨在鼓勵上班族們利用通勤時間展開閱讀,同時鼓勵大家分享書籍與閱讀樂趣。

      在網上搜索“圖書漂流”,有資料顯示這個活動形式起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讀書人將自己讀完的書隨意放在公共場所,讓下一個撿到的人閱讀,以此實現好書共享,讓知識傳播。圖書漂流的形式多種多樣,只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它出現了不少新玩法。

      沒有了明星效應,沒有了互聯網,就在海南,我們也有類似的圖書漂流活動。家住海口市海甸島的瓊臺師范大學老師陳白羽2015年就在自家樓下單元門口建立起了圖書漂流站,并且至今仍在運行。

      省圖書館在其前臺也設立了供讀者“圖書交換”的區域,讀者將書籍拿來這里時圖書館會進行簡單的記錄,與此同時,讀者還可以將自己對這本書的讀后感張貼出來,當其他讀者希望閱讀該書時,只需做簡單登記即可領走。這個圖書交換區里的書籍全部是讀者自發捐贈,與借閱館藏圖書最大的不同就是這些書沒有任何借閱期限限制,完全依靠讀者的自覺,還有公益的分享心態。在省圖書館館長李彤看來,圖書交換就像是一條小河不斷的分叉,而最終都將匯入文化的大海。

      在海南,這樣的圖書漂流站沒有具體的統計數據,但陳老師的這個圖書漂流站至今還能運行,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海口人的精神實質。

      愛讀書,愛分享

      比起網上一夜之間傳開的“丟書”,海甸島紅泥月亮灣小區里的這個小小圖書漂流站就顯得很是冷清了,但在小區居民眼中,這里確實是充滿溫情的聚點。

      “去年里的一天,我路過垃圾箱,看到旁邊放了幾本鄰居家丟的書,鄰居是文化人,家里書多。我也能理解有時候舊書確實面臨沒地可放的情況。”對于鄰居來說,這些書已是無用,但在陳白羽看來,她卻覺得里面不乏好書。于是她將這些書撿回家整理。

      “我整理時就在想,其實有些書雖然我們買的時候很喜愛,但往往讀過之后,不會再有當時的那種心境想要去讀第二遍,可如果直接扔了又真的很可惜。”陳白羽說,特別是孩子們的讀物,“更新換代”的速度更快。“于是,我就將自己家里的書好好整理、篩選了一番,將確定不會再讀的書擺到了單元門口的收信箱上。旁邊貼上紙條,告訴大家可以隨意傳閱,但讀完后要放回來。”

      這期間,有好心的媽媽們提醒陳白羽應該建立登記制度,“實名登記”意味著某種道德上的約束。可試行了一段時間后,陳白羽還是放棄了登記,她說:“每個人的讀書習慣不同,有時候人家就想慢慢地品讀一本書,所以我不想讓大家讀書時有負擔。”陳白羽說自己愿意相信每一個人,也相信在此取書的人同樣愛書、愛分享。

      現實沒有辜負這份“善念”。現在,陳白羽單元門口的書越來越多,不少鄰居都加入了這個漂流站的建設中。書籍從去年剛開始的擺在收信箱上,到如今三個滿滿的小書架還不夠,她又自己添了兩個。不僅如此,這里還成為了小區媽媽們和孩子們最喜歡停留的地方,陳白羽為此還從自家拿來幾張椅子。

      “有一次我兒子從幼兒園放學回來,在門口看到了一本一年級的識字書,恰好是在學習生字的年紀,他就把書拿回家讓我教他。”陳白羽說,無論別人是否從漂流站這里受益,她自己是有很多收獲的。“當時建這樣一個小天地不是為了有多大影響,心里有多少期待,就是希望可以讓小區里的家長們引導孩子來閱讀。大家分享一下圖書資源,扔了真的很可惜。”

      記者在漂流站看到,因為半露天的關系,很多書已是陳舊,但還是有不少經典讀物。陳白羽介紹,“目前圖書還是以文學和少兒類為主。”

      事實上,發展至今,這個小漂流站的“漂流”內容早已不限于圖書。“院子里常常有‘候鳥’鄰居要回去,就把沒過期的食物拿過來給大家。”陳白羽說。

      目前這里到底有多少書籍,書被取走后多久能回來,陳白羽沒有特意去追蹤,但這并不影響這個漂流站的無聲成長。一個簡單的初衷讓陳白羽的圖書漂流一直將這份分享“漂”在小區。

      讓書香飄散開來

      去年11月,北京世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以“新世相”微信公眾平臺開展了中國版的“丟書大作戰”。網友只要通過鏈接即可申請“丟書”包獲得貼紙等,將自己的書籍“包裝”一番即可將其“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該活動啟動時吸引了黃曉明、徐靜蕾、羅永浩等一批名人加入,一時間,中國版“丟書”也成為了朋友圈里的熱點。

      撿到書的讀者可以通過掃描書上的二維碼,將自己這個節點添加進該書籍的“漂流”軌跡中,同時還可以發表讀后感。這也成為了書籍追蹤的重要一步。

      新世相“丟書大作戰”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去年11月15日在北上廣地鐵,部分航班和順風車上“丟”下13000本書后,半個月時間,活動范圍就延伸至了青島、沈陽、西安等地。據其統計數據顯示,有萬名網友自發申請為“丟”書的共同行動人。倫敦Books On The Undergroud團隊還特意前來中國體驗中國版“丟書”。與此同時,無論是在主流媒體抑或是自媒體上,活動也吸引了大量的新聞曝光。

      圖書漂流形式多樣,有在公共場合“丟”的,也有像我們身邊的陳白羽這樣以固定地點“漂流”的,而在不少愛書之人看來,漂流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傳閱。

      “七八年前我曾經參加過一個沙龍性質的‘讀書早餐’。一群愛讀書的朋友每人帶一本近來對自己頗有影響的書來吃早餐然后彼此交換,這也算是一種漂流吧”,省作協專職副主席梅國云說。在他看來,在海口,圖書漂流需要一些有情懷的讀書人去帶動,不僅如此,各類組織,例如書店等都可以成為圖書漂流的參與者。“大家也可以把書籍帶去公司分享啊!”梅國云認為,曾幾何時人們忙工作、忙賺錢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構建,但現在,這樣的彷徨期已經過去,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讀書對于個人精神世界塑造的重要性。

      “要通過個體的帶動,來喚起身邊人的文化意識,這樣一來圖書漂流就可以形成風尚,還是很令人期待的!”梅國云說。

      “對于圖書漂流,我覺得在小區的這種類似公益圖書館的形式更有意義。”本土青年作家王海雪說,她本人對地鐵“丟”書這樣的活動并不推崇。“每個人的閱讀需求和層次都不一樣,一本我覺得有意義的書或許擺在另一個人面前就價值全無,所以我寧肯當面送給某個人一本書。”其實,在網絡上,也有不少人認為,地鐵“丟”書更多的是一種噱頭。

      “我覺得這些活動本身都是很好的。一方面,把自己喜歡的書推薦給大家;另一方面,有些書放在家里也是閑置,不如給有書緣的人。”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的一位老師認為:“中國人有愛惜字紙的傳統,只希望下一個讀書的人也能夠善待自己的書。”

      現在,網絡上流行一種買花方式即按月付錢后定期收到花店一束鮮花,花束的品種、樣式完全由花店來定,收花的人收到的是一份“驚喜”。有機構將該種形式套用到了買書上,但反對聲也隨之而來,有文化大家在微博上表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要讀什么書都不知道,這樣的閱讀還有意義嗎?

      各種各樣的讀書、閱讀方式或許各有利弊,但這其實也能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閱讀在我們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對于普通人來說。

    ?

    相關鏈接:

    上海高校啟動“信用啟航—圖書漂流”活動
    [河南] 濟源西關學校開展“圖書漂流捐贈”活動

    ?

    相關鏈接:
    [河南] 濟源西關學校開展“圖書漂流捐贈”活動
    上海高校啟動“信用啟航—圖書漂流”活動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尤夢瑜] [編輯:陳曉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