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李女士過得有點心塞。“編輯了很多條祝福微信發給朋友,但是收到的回復還不到一半。”李女士憤憤地向記者表示,她要把這些沒有回復的截屏發到朋友圈,“拉黑”。和李女士不同,孫女士過年收到千篇一律的祝福微信,也很頭疼。她覺得手機都快“炸”了,如果一一回復估計得花半天時間……
尷尬不回
徹底“拉黑”不交往
李女士向記者展示了她發送的拜年短信內容,一共上千條,并且她編輯的每一條信息都單獨列舉了個人的姓或全名,并附上職務或者尊諱,可見她的用心。而這也是她的“傷心”之處,“自己用心,朋友卻置若罔聞!讓人真的很難過!我要把他們徹底‘拉黑’”。
相同情況的還有武先生,過年頭一天他已經自己編輯好祝福短信,并在大年三十之前提前全發出去了,結果回應的人還不到發出去的一半。他向記者表示,今后不會再給不回復的人發問候了。
而鐘先生相對來說算是比較看得開的,他認為,作為一種傳統的問候方式,個人發不發是個人的意愿,別人回不回是別人的事情。但看到了卻不回,的確有點過意不去!
回復
真的感覺心好累
80后的王女士是晚婚一族,她向記者表示,自從有了孩子,時間全部被占用了,等處理完家務,已經錯過了回復時間。
陸女士也坦言,每年收到的祝福微信實在是太多了,多到看不清是哪里發來,發和回復一起操作不易,已經成了“新年負擔”!張先生吐槽,在過年的前一天,他已經收到30多條祝福微信,后面更是滿屏都是,“沒有意思,都是群發,走個形式而已。”他寧愿被人罵,也硬著頭皮不回!
還有市民更是站在了微信拜年的制高點,大年初一到初六每天都發一條不同的微信給大家拜年,內容也是花樣出新,有的迎財神,有的祝安康,種類繁多。網友“林小超”表示,拜年就拜年,如果真這樣發,發的人傷不起,回復的人也傷不起。
支招
看看他們咋應對
網友“藍蓮花”向記者表示,每年的祝福微信,她自己會發也全都回復,發的都是原創,但回復卻不一樣,原則上“套路回復套路,原創回復原創”,你尊重我,我就尊重你!
李先生告訴記者,2000多朋友回復起來是個“大工程”,為了節省精力和時間,他把大家發來的祝福微信進行截屏,然后在朋友圈來一次集中感謝!通常截屏都要很久!
趙女士則表示,朋友給自己發祝福,她就派送一個1.68元的小紅包,圖個開心和吉利。曹女士則表示,一一發送和回復太艱難了,她一般都選重點,平時聊得來的交往多的,就發祝福或者回復,其他就算了!
專家
拜年講禮尚往來
云南大學社會學教授金子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到,拜年是中國的傳統禮儀,有著悠久的文化和歷史。隨著科技發展,現代社會逐漸進化為通過微信、短信等方式拜年,這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禮尚往來”的社交禮儀。
但是無論何種方式都得講個真誠度,發個微信,發給誰總得有個抬頭和所指,如果沒有,頂多也就算個問候,帶有普遍性,被問候的人知曉就可以了,回與不回都無所謂。
如果具有所指,大家也應該尊重發問候的人,該回得回。同時,金子強也強調,拜年問候也需要用語準確,長輩,平輩,晚輩各有各的問候語,不要“一鍋燴”,這樣也不尊重。
調查
80%左右主張回復
記者在一個以70、80后為主的校友群,和一個以60后為主的社交群內發起了“春節祝福微信你會回復嗎?”為主題的微調查,兩個群參與調查的人超過80%均表示會回復,因為再難再累,這是禮貌也是祝福。
云報全媒體記者 包濤
?
相關鏈接:
80后最活躍 微信紅包年度數據勾畫“誰在發紅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