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脫貧攻堅“偵查隊”深入康定呷巴鄉,見證扶貧成效
記者 徐登林
“農民夜校”開課貧困戶成養牛能手
2月6日,從康定城區出發,汽車順著國道318線跑了一個多小時,終于攀上冰天雪地的折多山山腰,甘孜州康定市呷巴鄉俄達門巴村位于此。
寒風里,眼看著太陽被云朵遮住,貧困戶拉措把飼養的10頭牦牛趕進暖棚。“天冷,盡量只在太陽下放牧,晚上更要注意保暖,讓牛兒們喝溫水。”說起養牛的訣竅,這名40歲的藏族婦女滔滔不絕。
騎著馬,趕著牛,是當地傳統的放牧方式。大字不識的拉措如今為何成了養牛專業戶?“多虧了村里‘農民夜校’教我技術,要不然真不知道牛兒們過不過得了冬!”拉措笑著說。
拉措口里的“農民夜校”于去年10月10日在俄達門巴村委會的活動室掛牌成立,授課的主要內容包括農牧知識、法律法規宣傳和市場經濟啟蒙等。
“提升貧困群眾素質和技能,增強脫貧內生動力和能力,關鍵靠教育。”該村第一書記井鐘告訴記者,“農民夜校”開課以來,已經吸引了近50名有勞動能力的農牧民走下馬背,走進課堂。
拉措一家即是如此。在省委統戰部幫扶下,拉措靠著專項扶貧資金分得10頭牦牛,這本是好事,可拉措心里無比著急,“我只曉得趕著牛走,讓牛吃草,可是牛兒萬一病了怎么辦?”
去年11月,拉措第一次走進“農民夜校”,聽了一堂牦牛常見病防治知識的課,大受啟發。“上課的老師說,冬天孕牛和小牛體質差,盡量不要受凍挨餓,讓我們白天在向陽的地方放牧,晚上讓牛兒住暖棚,喝溫水。”拉措說,多虧了這堂“及時課”,讓她掌握了冬天照料牦牛的竅門,現在家里的牦牛健康成長,有兩頭已經懷上了。“10頭牦牛產的鮮奶及制成的酥油,一年能給家里帶來5000元以上的收入。”拉措說,如果牦牛能順利產崽,收入還會更多,脫貧不成問題。
井鐘告訴記者,通過“農民夜校”培訓,該村已有38名貧困家庭人員實現就業,23人成為家庭養殖能手,11名青年農牧民從事民居接待、車輛運輸、藏餐經營等。
[聞]
屋內整潔干凈無異味
拉措熱情邀請記者到家里坐坐。
踏進房間,聞不到一點異味,30平方米的屋子整潔干凈:經過拋光的木地板剛剛拖過,锃亮油潤。家具擺得整整齊齊,供客人坐臥的墊子還是新的。裝有糧食的袋子全部放進了墻壁上的暗柜里,一角的灶臺沒有一點污漬。
拉措的二女兒呷讓擁忠,在木雅祖慶學校上八年級,現在放了假,早上7點多就起來打掃幾間房屋的清潔。呷讓擁忠說,家里三姊妹輪流打掃。
[問]
不僅搞養殖 還要吃“旅游飯”
記者:除了在“農民夜校”學養殖技術,還學了什么?
拉措:學得多了,還有基本的文化、法律知識,還教我們怎么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現在村里發展旅游,學的禮貌用語都用得上。
記者:既然村里在搞旅游,有沒有想過在養牦牛的同時爭取吃 “旅游飯”?
拉措:已經吃上啦!我的大女兒亞瑪去年參加了酒店服務培訓,現在在景區上班,一個月有2700元的收入,而且村里還支持我與另外一家貧困戶合伙,在折多山國道旁開了一個加水點,也有一筆收入。
[切]
發展教育 激活脫貧內生動力
甘孜州委常委、組織部長劉吉祥:
在甘孜,脫貧攻堅面臨的一個最大障礙是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致富技能落后。治貧先重教,發展教育是減貧脫貧的根本之舉。
在民族地區,“農民夜校”就是發展教育的有力抓手。康定市利用“農民夜校”,向廣大貧困戶傳播現代文化知識,傳授易學易懂的技能技術,滿足了群眾脫貧需要,激活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這樣的做法契合甘孜實際,值得推廣。
?
相關鏈接:
陵水干部下鄉與貧困戶共吃“團圓飯” 共話脫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