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一則在杭女大學生小孟春節10天被父母安排8場相親的新聞刷爆網絡,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式逼婚的聲討。報道還說距離大學開學大約還有近半個月,就有不少學生像小孟一樣急著想逃回學校,原因也一樣,猶抱琵琶半遮面地躲避父母逼婚。
小孟今年21歲,正在讀大三。但令我納悶的是,按理說都是成年人了,如果她真的不喜歡這種方式,完全可以拒絕。但她既然這么不樂意,甚至以逃回學校的方式來逃避,那為什么當初不干脆地拒絕父母,還很不情愿地去相了8場親呢?一度以為相親這種令人尷尬的方式只是60后、70后的專利,沒想到在時代進步的今天,相親之風還如此之盛,各地冒出來的逼婚新聞還層出不窮。更令我納悶的是,不少90后、00后,面對這種古老落后的方式,卻沒有勇氣說出不字。理應是時代弄潮兒的年輕人,其應當具備的自主性獨立性何在呢?甚至還不如70后。令我記憶猶新的是一個和我年齡相仿的同事,這個品學兼優的浙大才女,面對慈父逼迫相親時,卻決然選擇了反抗,甚至過年都不回家。雖然,這也有逃避的成分存在,但畢竟將不字清清楚楚地表達了出來。即便巴金的小說《家》中那些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年輕人,面對長輩的封建約束,也敢大膽說出自己的心聲,甚至以離家出走自力更生的方式來宣示自主性獨立性,但在今天,在這方面何以有些人一代不如一代呢?
有人說,這和經濟壓力有關,和房價有關。一些90后、00后青年,當父母不同意和自己心儀的男女朋友交往時選擇說放棄。為什么?因為不放棄的成本太大,買房找誰要錢去,買車找誰要錢去?他們通過在重大事件上服從父母的意志,來換取父母在經濟上的支持。父母雖會在生活方式上極為開明和寬容,不會像《家》中那些封建父母那般保守,但是在擇業、擇偶、生育等重大問題上,卻是不輸他們半分,那就是孩子必須聽父母的。
但我覺得,這并不是根本原因,關鍵還是年輕人有沒有養成獨立自主、完全依靠自己的意識和信心。從小從學習到生活都依賴父母慣了,所以連獨立張開翅膀的意識都沒有了,連表達自己真實情感的勇氣都沒有了。雖然,他們不愿拒絕父母相親的原因是出于不愿傷害父母的孝心使然,但孝道固然重要,個人的終身幸福是不是更加重要?難道早結婚遲結婚在今天真還那么重要?我倒相信鐵凝對張海迪說的一句話:真正幸福的婚姻是等來的,我給她補充一句:絕不是相親得來的。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