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被稱為水稻“癌癥”,是影響我國水稻減產的主要病害。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團隊通過發掘新基因位點并解析其功能機制,有效選育廣譜抗病新品種,為控制稻瘟病提供了經濟有效的方法。該研究成果近日由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在線發表。
水稻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試圖解決水稻高產和抗病的問題。除了使用農藥外,抗擊稻瘟病公認的有效辦法是種植抗病品種。不過,目前被鑒定的抗稻瘟病基因,絕大多數抗譜窄,單個應用價值不大,但是如果把這些抗病基因整合到一個品種以提高抗病性,又往往會降低水稻的產量和品質。
瓶頸如何突破?何祖華團隊與育種家合作,廣泛篩選抗瘟種質,經過大規模遺傳分析,克隆廣譜抗稻瘟病基因Pigm,并系統解析了它的功能機制。
何祖華介紹,Pigm具有持久抗病性,其位點上有2個基因起作用:一個抗病但降低產量,一個不抗病但增加產量。這2個基因在一起可以達到廣譜抗病與產量平衡,也使病原菌不能進化而破壞水稻抗病性。
該研究不僅在理論上擴展了植物免疫與抗病性機制的認識,也為作物抗病育種提供了有效的新工具。自發掘以來,Pigm被廣泛應用于我國水稻抗病育種,已經有新品種參加區試和品種審定。
?
相關鏈接:
人類壽命極限為115歲 基因技術或飲食控制可延壽?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