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奶奶”指導第四代后人練武 李佳赟 攝
從68歲的兒子馮小湛手中接過長棍,張荷仙熟練地舞了起來。一陣輾轉騰挪過后,老人意猶未盡,又打起了拳法,行云流水、發掌帶風……幾套動作下來,老人依舊氣定神閑,穩如青松。如果頭一次見這場面,很難有人相信,眼前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已年過九旬。
張荷仙出生于浙江寧波市寧海縣力洋鎮的一個“武學世家”,是張氏武學第八代傳人,從三四歲起便開始跟隨父親習武。90年來,張荷仙勤練不輟,尤以拳、腿、棍為三絕。
“三四歲的時候,在被窩里,父親就開始給我擺弄招式。”張荷仙于木椅上盤腿而坐,說話中氣十足。
“四世同堂”共習武術 李佳赟 攝
這一有些難度的“雙腿交盤”姿態,是張荷仙保持了幾十年的習慣坐姿。張荷仙回憶道,“以前父親讓我像女孩子一樣坐立,但我就是喜歡雙腿盤坐,每天要坐上幾個小時。”
雖然張荷仙自小不拘小節、率真奔放,但在武學中依然恪守古訓。張荷仙告訴記者,練功時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洗干凈手、點上香燭,祭拜祖師爺,然后扎馬步,練套路。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張荷仙每天4點起床,先練兩個小時功夫,再去田間干活,從來不會落下。因為練得刻苦,張荷仙的招數也最為規范,父親就讓她帶領師兄弟們操練。
由于張氏武學沒有傳承禁忌,不管男女、本姓外姓,只要想學,都會傳授。因此,除了傳藝同族后輩,張荷仙還在村里當起了武術“教頭”。“以前,村里習武的男女老幼定期在母親門前的空地上演練武術,由她進行評判,當時是村里的一大盛況。”馮小湛說。
“功夫奶奶”與兒子切磋棒法 李佳赟 攝
除了擁有一身好武藝,張荷仙血液中也流淌著武林兒女的“俠義柔腸”,愛打抱不平的她,年輕時便是四鄰八鄉有名的“俠女”。
早年間,村里一惡霸在路上毆打自己的老婆,這一幕恰巧被張荷仙遇到,她一把抓住男人衣領,提腿膝蓋一弓,惡霸一個踉蹌跌倒在地。張荷仙說,武德是自己最在乎的東西,“老祖宗在拳譜中告誡,學武術只是為了防御,絕不能去欺負別人,更要去幫助別人。”
如今,老伴去世后,張荷仙便獨居于半山腰上的農居。院子里放著幾個練武用的石鎖,四周綠樹鳥啼,仿若傳說中出世高人的隱居之地。張荷仙也被山下的村民尊稱為“功夫奶奶”。
空閑時,子孫后輩們也會帶著棍棒,前來與張荷仙“操練一番”。在門前的空地上,村民可常常看到不少“武林高手”云集,舞棒弄拳,動作時而行云流水般瀟灑、時而猛虎下山般勇猛……
在拳風棍影中,張荷仙的第四代、十歲的重孫女胡樂彤也能來個一招半式,與長輩們“比拳切磋”。張荷仙的小兒子馮傳引告訴記者,家族世代習武,不論是自己年近七旬的二哥,還是十幾歲的女娃娃,都是能打的“武把式”。
馮傳引說,受到母親與外祖父的影響,如今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無論男女,都會耍上幾套張氏拳法。如今,面對武術隱于市難傳承的現狀,馮傳引開始接過母親的“衣缽”,在村中傳授年輕村民武術,“希望能讓習武強身健體之風繼續代代相傳。”
如今,只要天氣好,張荷仙都會到村口的“練武場”走上一圈,為徒子徒孫們示范一兩招動作,有時興起還會耍起棍棒,遠遠望去,就像是電影鏡頭下的武俠“江湖”。(完)
?
?
相關鏈接:
馮其庸:笨功夫才是“真功夫”?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