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元宵節晚會上苗阜(左)和搭檔王聲表演相聲《打燈謎》。圖片來源于網絡
他,曾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作為語言類節目的壓軸演出轟動一時;
他,扎根基層不懈努力將西安“青曲社”打造成為廣受觀眾喜愛的相聲藝術品牌;
他,堅持“名,源之于民,用之于民”,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常年深入基層舉辦“下鄉送溫暖活動”,將傳統文化藝術送到老百姓身邊;
他,積極參加青年網絡文明志愿行動,以自己的公眾影響力傳遞社會新風尚,弘揚青春正能量……
他就是著名青年相聲演員、西安青曲社主席--苗阜。
陜派相聲開山祖師張玉堂先生。圖片來源于網絡
重開西北相地 雛鳳清于老鳳聲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玉堂等一批京津一帶曲藝藝人陸續內遷來到西安,從街頭賣藝開始,扎根西安。相聲本分兩派:京派“帥”、津派“怪”,到西安后結合西北民風民俗,逐漸形成了西北派的“邁”(豪邁)。當時在游藝市場,也就是今天的民樂園附近,撂地演出。
到了1952年,張玉堂先生和趙文增先生代表陜西曲藝界奔赴朝鮮,進行抗美援朝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3年,從朝鮮回國后,在西安平安市場,如今的鐘樓電影院后身,改進相聲社中進行演出。
與全國的傳統文化藝術樣式相同,西北的相聲沒有能夠抵擋新時代的沖擊,逐漸面臨著“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斷層與尷尬。
這些,并沒有影響苗阜對堅守相聲陣地的決心。他從鐵路技術學院畢業后工作于西安鐵路局梅家坪供電段一線,但依然懷揣著自己的相聲夢想。一個冬日,在野外的電線桿上搶修線路的苗阜接到搭檔王聲電話,聊起相聲,苗阜忘了危險和寒冷,工作了一宿沒睡的他,頂風冒雪連夜趕往西安與搭檔相見。
2007年,苗阜創辦了“西安青曲社”,集合一批熱心傳統相聲藝術的“80后”青年,從最初沒有固定場地,在廣場、校園、城墻根腳下像老前輩一樣“撂地畫鍋”,傳播口碑,到后來逐漸形成氣候,擁有兩個固定演出茶樓,青曲社以西北五省資歷最深的老藝人三名為首,以收納的年輕力量為主體,在老曲藝精髓的基礎上開拓創新,不斷成長。
苗阜(左)和搭檔王聲相聲表演。苗阜工作室供圖
堅守西北相聲 一舉成名天下知
苗阜,相聲師承曲藝名家鄭小山,是中國文聯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委員會委員、全國青聯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全國喜劇美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全國總工會小品創作表演示范基地指導員、陜西省青聯副主席、陜西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等。個人曾榮獲文化部第十四屆群星獎表演獎、2014年獲得第13屆陜西青年五四獎章、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新人獎、“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
苗阜自幼酷愛傳統藝術,從藝以來,編導小品30余部,創編、表演相聲400余段,在全國、省部、地市比賽中多次獲獎,多次參加全國、陜西省、部級大型文藝演出、比賽,執導各類大型晚會40余臺。
2014年初苗阜與搭檔王聲在北京衛視春節晚會節目《滿腹經綸》一經播出,敲開他們“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大門。其時,苗阜已帶領青曲社守茶樓、收學員、進校園、下基層、入劇場、走全國,從藝術的傳承與推廣角度來說,“青曲社”已經形成完備的架構,將西北的相聲推到了新的高度。
成名后,苗阜更加冷靜沉著,他開始加強社團年輕演員技術學習與培養,加大社團深入陜西基層一線演出場次與力度,加快社團經營的轉型升級建設,加速青曲社走向全國推廣傳統曲藝的巡演腳步。2014年,苗阜帶領青曲社完成駐場演出110余場,下基層慰問演出35場,全國巡演28場。而他個人也榮獲中國曲藝最高獎--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新人獎”、第七屆CCTV全國相聲大賽《滿腹經綸》獲“作品金獎”等國家級獎項。
2014年底,苗阜和搭檔王聲接到2015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邀約,以“反腐”為命題,完成晚會的相聲節目創作與演出。時間緊、任務重,以小節目完成“反腐”宏大題材的創作,苗阜深知面臨的困難。認真采風,立足相聲本身,完善劇本架構,最大化實現表演諷刺的效果,反腐相聲《這不是我的》在春晚成為壓軸語言類節目,也成為最受媒體與觀眾期待關注的焦點。其間,新華網、人民網、澎湃新聞、鳳凰、騰訊、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媒體,《北京晚報》、《新京報》、《法制晚報》等各大平面及上億網民,對這一反應當代社會主題的春晚相聲,投以關注。
一舉成名天下知給苗阜帶來對自己、對青曲社、對相聲事業更加清醒的體認:哪怕名滿天下,我也會繼續堅守相聲本行,為祖國守好“相聲西北大門”,為傳承發展傳統文化與藝術,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苗阜(左)和搭檔王聲相聲表演。苗阜工作室供圖
弘揚社會正能量 傳遞公益力量
談到作品的創作,他說,“以相聲為例,相聲是最有生命力的喜劇形式.我認為相聲首先得有娛樂,但娛樂是表象,娛樂之上還得有審美,要凈化語言、提升格調,使一些低俗的東西變通俗,讓各個層面的觀眾都能接受。審美之上是引領,中華民族有文以載道的傳統,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歌頌與諷刺并存,對陰暗的諷刺也是對光明的歌頌,引領人心向上。引領之上是認知,讓歷史告訴未來,這樣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
他堅持“名,源之于民,用之于民”,將公眾及社會給予他的巨大影響力和社會話題公共影響力,積極應用之于弘揚社會正能量,傳播公益力量上。
兩年來,苗阜積極參加共青團陜西省委青年網絡文明志愿行動,并投身“我為核心價值觀代言”活動。在奮斗的青春最美麗分享會中,苗阜堅持走基層下一線深入青年之中,受到了廣大青年熱烈歡迎。為陜西省公安廳交警總隊聘為交通安全形象大使,《三秦都市報》公益形象大使,“綠色和平”形象代言,中國陜菜網、陜西官府菜的形象代言,“綠化秦嶺、保護秦嶺”綠化使者,以自己的公眾影響力,傳遞社會主義新風尚,弘揚社會正能量。私下,苗阜還長期資助貧困山區兒童,為其生活學業提供資助保障。2014年,“青曲文化文藝下鄉送溫暖活動”與“苗阜、王聲領銜陜西曲藝大展演”兩大活動正式啟動,苗阜表示要自費將傳統文化藝術送到最基層的老百姓面前。
中興西北相聲,振興陜西曲藝,弘揚傳統文化,傳遞公益正能量。80后相聲演員苗阜,就這樣用自己的堅實地信念,堅守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陣地上,繼承發展創新,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苗阜相聲表演照片。苗阜工作室供圖
文化傳承 任重道遠
“曲藝演員,創新必不可少,但想創新就得先繼承,在繼承的基礎上才有發展二字可談。盲目求新就是往火坑里跳。”苗阜說,“很多人不知道啥叫繼承,覺得穿了大褂、往桌后面一站、搭塊手巾、放塊醒木就叫繼承。這都是浮于表面的東西。我們這代人的任務,不是上臺演出、大家鼓掌叫好就收場,還要普及曲藝知識和傳播曲藝文化的重任。”在苗阜看來,沒有年輕觀眾的關注,傳統文化就會失去生命力。
苗阜在2016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舞臺上是這么說的,“2013年,很多人認識了我,鮮花、掌聲如潮水一般涌向我,很多人都說‘你很幸福吧?’其實大家都不了解,我非常的緊張,我認為我在度過一場富貴大劫,我害怕這場富貴大劫讓我忘了我最初是為什么出發的。到現在,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一個青年文藝工作者的肩膀之上沉甸甸的責任。今后,我還會繼續朝著我的夢想奮斗,哪怕身軀倦,哪怕鬢已秋!創造作品、打造精品、修煉人品,讓夢想這桿大旗在自己的心中永遠的屹立不倒、迎風獵獵!”
2017年對于苗阜來說是重要的一年,十年前苗阜和一群懷揣夢想的年輕人立志“中興西北相聲”,創建了青曲社,今年他們將迎來青曲社建社十周年。十年很短,西安幾百年的城墻,陜西幾千年的歷史,他們希望能一直講好陜西故事;十年也很長,一次次幕布來開,一次次歡樂散場,他們感謝每一位觀眾的支持褒獎。“十年間,從小劇場演出到大劇場巡演,從小舞臺的掌聲到大平臺的吶喊,這一切離不開三秦父老的支持,更離不開陜西文化的滋養。新的一年,我們將以‘堅持文化自信,講好陜西故事’為己任,創作更多的作品,給大家帶來歡樂!”苗阜說。 (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芊芊)
記者隨筆:
中國的曲藝藝術淵源千年,一代代曲藝家留下一大批膾炙人口的作品,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歡笑的同時又啟迪著思考。近年來,曲藝界更是人才輩出,隨著新生代的涌現,曲藝隊伍也日益壯大起來。
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曲藝藝術傳統的表演方式、傳播方式也需要與時俱進,創新成了曲藝實現自身突破的關鍵。但創新,并不意味著對傳統的拋棄。苗阜、王聲將當下的現象、故事和相聲藝術有機融合,通過春晚的平臺而火爆走紅的相聲《滿腹經綸》,吸引了眾多觀眾。歸結其原因,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和尊重。
曲藝等傳統藝術在未來依然面臨著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情況。對于曲藝人來說,如何更好實現傳承創新,激發藝術活力,任重道遠……
?
?
相關鏈接:
姜昆30年后春晚再講虎口脫險 洪荒少女來說相聲劇?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