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大學為引進人才,貼出招聘稱最高住房補貼800萬元、年薪最高為100萬元。校方稱,此待遇為史上最高待遇。
事實上,該高校引進各層次人才,待遇也各不相同。房補800萬、年薪100萬,針對的是長江學者等特別高端人才,名額很少。無論對校方還是對媒體來說,拿“史上最高待遇”說事兒,更多是希望引起更廣泛關注。
這事的確引起不少關注,我注意到,網友留言,既有叫好聲、表示支持,也有擔心和善意提醒。當然,這些聲音更多針對高校人才引進中的普遍問題,從宏觀角度建言。作為享受財政撥款的公立大學,這些聲音可以也應該聽聽。
第一個問題:避免“看走眼”。只要能引進真正人才,錢就花得值,這是多數人的觀點。但現實中,高校引進人才“看走眼”的情況卻并不鮮見。前兩天,一名大學教授發了這樣一條微博:“某高校引進人才一名,錢、課題、職稱都給了。五年后,‘人才’競聘院長,競爭引發舉報,發現其本科、研究生學歷都是假的,博士學歷卻是真的。學校要求解除‘引進’關系,‘人才’辯稱:1.學校放棄注意義務;2.解除人才引進關系并不能解除勞動關系。于是,又裁又審又調解,‘人才’就是不離校。”
如果微博反映的情況屬實,出現這事兒,有“人才”造假手法高明的原因,負責引進者失察也不可忽視。“競爭引發舉報”,可見其底細還是有人知道,但引進過程中,多個考察環節卻并未發現。這令人深思。前幾年《中國青年報》曾報道,有高校從美國引進的人才,在美國曾有過被捕記錄,當時在社會上也引起不少爭議。即使睜大眼睛,“看走眼”或許仍難完全避免,但通過最嚴密的程序設計保證少之又少,卻是能夠做到的。
第二,防止“請神容易送神難”。人才高待遇,對應的應該是對校方和社會的大貢獻。“大貢獻”如期而至,引進成功,但不成功的引進也會有,此時“送神”就格外重要。校方和被引進者各自有哪些權利和責任,哪些情況可以解約,要做盡可能詳細的約定。像那名教授所說的事件,如果當初合同里有誠信方面的條款,學歷造假的他被發現后只能乖乖走人,根本賴不下去。
第三,努力尋找“同道人”。“假人才”要拒之門外,“真人才”也未必來了就合適,還有個“水土”服不服的問題。這里的“水土”,指的是高校的人文環境。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工作,最可能出成績,相反,追求不同“氣場”不合的人,卻可能相互掣肘。引進最適合自己這片“水土”的人才,對引進者要求更高,但要保證引進效果,這項工作應該做。
第四,引進人才的同時,善待現有人才,實現人盡其用。該高校此次引進人才,更希望從外省市、海外引進,這樣可以為本地人才總量做“加法”。但該校有關負責人也表示,“本地包括本校的教職人員并非被區別對待,而是針對本地人才的引育另有一套機制。”這樣的表態很好。信奉“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引進了人才,卻冷落了現有人才,這方面的教訓,一些高校之前有過。
最后,避免人才引進中的“價格競賽”。人才無價,很難給其準確估值,有人覺得800萬高了,有人覺得還不夠。讓人不安的是,為爭創“雙一流”,有的高校到處挖人,價格競賽某種程度上已是事實,這方面應做必要規范。教育部日前發布的《關于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規定:今后,高校之間不得片面依賴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不得簡單以“學術頭銜”“人才頭銜”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提倡高校間約定同一地區人才薪酬最高限額。
人才流動價值巨大,但如何讓流動更合理、高效,還有不少功課要做。
?
相關鏈接:
招聘市場新職業“酒店醫生”:天天睡酒店年薪上百萬?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