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全國樓市成交普遍清淡不同,春節后各地土地市場首場拍賣分化明顯,其中北京、上海顯得更理性,兩地雞年首拍低溢價成交;而深圳、南京、長沙等地則依舊火爆。有房地產分析人士指出,部分土地的起拍價定得較高,所以溢價率相對較低。但從實際情況看,整體上拿地成本還是不低,房企后續既要考慮融資的問題,也要考慮土地開發成本的問題。
雞年春節過后,全國不少城市的土地拍賣市場“鳴鑼開戰”。與全國樓市成交普遍清淡不同,春節后各地土地市場首場拍賣分化明顯,其中北京、上海顯得更理性,而深圳、南京、長沙等地則依舊火爆。
2月17日,上海迎來春節假期過后的首場土地拍賣,此次轉讓的是位于上海臨港南匯新城的三幅宅地。在上海市銀監局相關人士的坐鎮下,整個拍賣過程相當理性,三幅地分別被綠地、萬科、碧桂園以15.6億元、10.35億元和16.3億元摘得,樓板價均略超21000元/平方米,溢價率則分別僅為0.85%、1.76%和0.41%。
無獨有偶。此前一天,在春節后北京的首場土地拍賣中,房山區兩宗地塊的溢價率也只有10%左右,舉牌競價次數均未上雙,整場土拍不超過20分鐘便宣告結束。
不過,與北京、上海不同,2月15日,深圳龍華新區出讓的雞年首宗商業地塊經歷了兩個小時、300多輪舉牌,最終被華僑城以59.8億元摘下,樓面價3.73萬元/平方米,溢價率50.55%。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南京、蘇州、長沙等地。其中,南京位于秦淮區中華門外的G98地塊從起始價58.6億元到98億元的最高限價,歷經四個小時395輪的競價,最后轉為現場搖號;蘇州的蘇地2016-WG-76號地塊經過半小時的競拍,被龍湖地產以17.5億元拿下,樓面價17479元/平方米,溢價率42.27%;在長沙春節后的首場土拍中,出讓的六幅地被一搶而空,平均溢價率高達77.82%。
有房地產分析人士認為,熱點城市土地拍賣出現分化,主要還是基于城市本身特點以及不同調控措施的結果。比如,南京等地去化周期只有3個月,而且土地是限價方式,加之又是主城區地塊,因此房企參與熱情都比較高。而北京、上海對土地出讓的管控比較嚴格,希望借此管控住市場情緒,由此土地拍賣過程和結果都表現得十分理性。
2017年土地拍賣市場低調開局。1月5日,上海推出寶山羅涇鎮2宗地,其中一宗住宅用地拍出了57%的較高溢價率,但另一宗商業用地溢價率僅3%。而深圳1月初推出的2宗工業地、1宗商業地,均以底價成交。
不過,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在有春節因素影響的情況下,20大房企2017年1月份拿地金額依然達到了1117.26億元,平均拿地成本為9654元/平方米,相比2016年的6964元/平方米上漲了38.6%。其中,有9家企業在1月份拿地超過50億元。整體來看,在2016年收獲銷售面積與銷售金額新高之后,房企補充土地儲備的積極性較高。
比對熱點城市土地拍賣的數據時,記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一些在2016年土地拍賣出現高溢價率的熱點城市,在去年國慶節之后土地拍賣的月度平均溢價率出現了明顯下降。據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統計,上海、杭州、合肥、蘇州、武漢和鄭州等六個熱點城市(剔除工業用地和其他用地)2016年3月至9月土地拍賣月平均溢價率(除7月份之外)均維持在100%左右,至10月更是達到124.1%的最高位。此后該數據逐漸下降,截至2017年2月16日,上述六個城市2月份土地拍賣平均溢價率降到17.5%。
對此,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如果觀察高溢價率的六個城市此前的拿地數據,可以看出近期土地市場的溢價率出現了明顯的下跌,這體現了這些城市土地市場正處于積極的管控中。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土地的起拍價定得較高,所以溢價率相對較低,這樣就會使得這些城市近期看上去土地市場的交易節奏較快,而且沒有過去的瘋狂態勢。不過,從實際情況看,整體上拿地成本還是不低,房企后續既要考慮融資的問題,也要考慮土地開發成本的問題。(記者張良 編輯 邱江)
?
?
?
相關鏈接:
我國經濟有望開啟相對平穩的中高速增長階段?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