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新書《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說<孟子>》昨天首發,對著或站或坐的滿屋子的年輕人,82歲的王蒙興致盎然,妙語連珠,把他對孟子的理解,對當今社會的觀察,盡情與大家分享。
關于這本新書,王蒙逐字反復批改,反復推敲文稿關鍵字詞。他坦言,初讀《孟子》,對其大言、雄辯、夸張、橫空舉例不無隔膜感,再讀三讀,漸漸感覺到了孟子的智慧與可愛,“兩千多年前的孟子,今天對我們仍然是有啟發有意義的。”
王蒙對比了孔子與孟子兩者的不同。他認為,孔子各方面論述恰到好處,春風化雨,親切自然。一上來就是“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非常安穩熨帖。但孟子一開頭就選擇了“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立起了利與義二分法兩大陣營,而且使二者不可得兼,甚至到后來達到“生”與“義”的不可得兼,達到舍生取義的壯烈,“孟子的不妥協性、尖銳性與徹底性,振聾發聵。”
王蒙通過逐一統計發現,《孟子》中,“王”字出現三百二十二次,“天”出現二百八十七次,“民”出現二百零九次,“君子”出現八十三次,“士”出現八十七次。他就像發現了巨大的秘密一樣,開心極了,至于為何“王”字最多,他搬出了自家言論:“這是因為他致力于為王者師,談王論王,也見過、教訓批評過很多侯王,獲得過或拒絕過他們的饋贈。”他認為,從境遇來說,孟子比孔子牛氣很多,他以自己的文化資源、道德資源,向權力資源與財富資源叫板,義行天下,不畏權與利。
在王蒙看來,孟子對當今的現實意義,可謂無處不在。
比如孟子言:“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他認為,這對于今天網絡與多媒體時代的人恰中要害。多媒體的發達使一些糊涂人作出文學式微、小說滅亡的預言,以為用不會思索的“耳目之官”的“視聽”,就可以代替用“心之官”去“思”與“得”的“閱讀”……其實,關于這一類問題,孟子早就講明白了。
再比如孟子所言:“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這也令王蒙感慨良多,他琢磨道,由簡入繁,再由繁入簡;由約入博,再由博入約;由略入詳,再由詳入略;由地面高入云天,再由云天穩穩落到地面;由平淡進入高亢激昂,再從高亢激昂回到“放其心”,“踏踏實實地淡定安詳,這是做人做文之道,為政為學之門。”
?
?
?
相關鏈接:
張彬彬要和你一起過情人節 帶著玫瑰和萌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