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都沒聽說過吧?確實是養別人家的豬,自己賺錢。”2月18日,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八十頃村的張悅正在賣著關子介紹著自家為什么僅僅用了一年就脫貧了。
原來,為了發揮特色產業帶動貧困農牧戶脫貧的優勢力量,2016年,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因地制宜,引進特色項目,精準訂制,探索出生豬代養模式,增強貧困戶的“輸血造血”功能,為貧困群眾找到了一條精準脫貧的新路子。
張悅是化德縣2016年精準扶貧識別出的貧困戶。去年8月份,化德縣引進順德農業開發集團內蒙古大好河山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種豬繁育項目后,張悅作為第一批生豬代養的示范戶,與企業簽訂了生豬代養協議,代養了30頭仔豬。
“企業免費提供仔豬、飼料和防疫技術,我只負責喂養。”張悅說。經過3個多月的飼養,張悅代養的30頭仔豬輕輕松松地達到了出欄的標準,企業很快派收購人員到張悅家統一收購。
看著健康的生豬,順利出欄、過稱裝車,這家生豬養殖企業負責人感到特別滿意。“這批豬的成活率達到百分之百,也就是說在5個半月左右的時間達到了我們要求的230斤的體重,這是很難得的一個成績,我們很滿意。”順德農業開發集團拓展部副總裁牛桂琴說。
代養30頭“別人家”的生豬讓張悅兩口子共拿到了4300多元的生豬代養費。張悅說,除了給企業代養生豬外,他自己又養了兩頭當地豬,賣了4000多元。2016年,他家的收入達到8000多元,兩口子通過養豬一年就脫貧了。“現在得抓緊時間給圈舍沖洗、消毒,接著新一批小豬仔又要進來了。”張悅說。
生豬代養模式在張悅等示范戶家中獲得成功后,化德縣打算今年將這一模式在全縣推開。“在代養模式下,公司提供仔豬、飼料、藥品和技術指導,并按訂單價格回購,這就極大地加強了豬場抵御風險的能力。”牛桂琴說。
據了解,2017年,化德縣將繼續引入養殖企業參與到扶貧工作中,針對無經濟條件、無養殖技術和無管理經驗的貧困戶,推行生豬代養養殖模式,幫助貧困戶實現零風險養殖,精準助推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十三五”期間,內蒙古大好河山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還計劃發展聯合社、合作社成員5000戶,實現年出欄100萬頭生豬的生產經營目標,帶動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
?
?
相關鏈接:
內蒙古遭遇入春以來最大暴雪 數千人滯留機場?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