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2月22日消息(記者黃暉)春季冷暖空氣交匯頻繁,天氣多變,忽冷忽熱,適宜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多種病原微生物繁殖,人們很容易由于飲食不潔等因素引起食物中毒或腸道疾病。為防止此類事件發生,海口市食安辦現通過海口網發布2017年第1號食品安全消費提示:
一、春季常見的腸道疾病
(一)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
諾如病毒引起的腹瀉,具有發病急、傳播速度快、涉及范圍廣等特點。該病毒感染性強,以腸道傳播為主,可通過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氣等傳播,多發生在學校等人群聚集的單位,及時采取控制措施可避免疫情擴散。諾如病毒抗體沒有顯著的保護作用,尤其是沒有長期免疫保護作用,極易造成反復感染。
該病毒潛伏期多在24~48小時,最短12小時,最長72小時。感染者發病突然,主要癥狀為惡心、嘔吐、發熱、腹痛和腹瀉。兒童患者嘔吐普遍,成人患者多以腹瀉為主,24小時內腹瀉4~8次,糞便為稀水便或水樣便,無黏液膿血。原發感染患者的嘔吐癥狀明顯多于繼發感染者,有些感染者僅表現出嘔吐癥狀。此外,感染該病毒也可見頭痛、寒戰和肌肉痛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脫水癥狀。
(二)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天氣轉暖時由痢疾桿菌引起的常見病、多發病,大多是進食不潔食品后感染痢疾桿菌所致。病菌隨病人或帶菌者糞便排出,易感者通過污染的手、生活接觸、被污染食物或水源,或借蒼蠅等方式傳播。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大便下墜感,可伴隨惡心、嘔吐、口干、渾身無力等表現。
(三)甲型肝炎
病毒感染者為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傳染源,感染者從糞便中排出的大量病毒會污染水源、食物及周圍環境,人群一旦接觸這些污染物,就可能導致發病。潛伏期大約為半個月到一個月時間。多數病人起病時類似感冒或胃病,有發熱、怕冷、疲乏無力、不思飲食、惡心、嘔吐、厭油等現象。一般患者幾日后會退燒,但尿色漸深,出現眼黃、皮膚黃染、肝區疼痛等,此時肝功能異常,肝脾腫大。
(四)急性胃腸炎
急性腸胃炎為進食不潔食物后感染,多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伴惡心、嘔吐,口干、口渴,但無明顯大便下墜感。
二、腸道疾病的預防
腸道疾病一般通過污染的食物、飲用水、手、蟑螂和蒼蠅等媒介侵入腸道而發病的,并能從糞便中排出病原體,是典型的“病從口入”。
市食安辦提醒廣大市民群眾:盡量不要到街頭無證攤販處吃東西,街頭攤點安全狀況令人堪憂。首先,街頭攤點未經食藥監部門批準,暴露在馬路邊上,其安全狀況毫無保證;其次,攤主無健康證,不講究衛生,各類用具清洗不干凈,消毒無法保障;同時,食物無法保證新鮮干凈,生、熟食在存放和加工時不能分開;最后,制作食物的原料、調料等多為低劣產品。
為此,市民群眾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注意個人衛生和防護,養成“喝開水、吃熟食、勤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后、外出歸來、打噴嚏、咳嗽以及清潔鼻子后,要立即用流動水和肥皂洗手。打噴嚏或咳嗽時掩住口鼻,不要隨意吐痰。做到勤洗澡,勤換衣,勤曬衣服和被褥。
(二)加強食品安全意識,當心“病從口入”。盡量不要到衛生條件差的街頭攤點就餐,盡量在外少吃涼拌菜和肉類燒烤食物,不要生食近海甲殼類和貝類產品,不喝生水,水果、蔬菜食用前務必洗凈,生、熟食品加工要分開,食物要燒熟煮透,不要暴飲暴食。集體用餐最好實行分餐制,以減少腸道疾病傳播的機會。
(三)講究社會公德,不亂扔垃圾;搞好環境衛生,開展“三管一滅”(管水、管糞、管飲食,消滅蒼蠅),及時清理垃圾、污水和人畜糞便;對病人、疑似病人和帶菌者的吐瀉物及被污染的物品等要做好防護措施,迅速進行清理和消毒;學校、幼兒園、養老院、家庭等場所應定期消毒,常開窗通風。
(四)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保持正常的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注意保暖,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服。
(五)如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建議不要堅持上學或上班,特別是食品從業人員,要及時去正規醫療機構就診、治療;對出現聚集性病例的學校等集體單位,要及時報告當地食藥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有關部門,保存相關樣本,配合做好疾病的調查和控制工作。
市民群眾在餐館就餐后發生腸胃不適癥狀的,除及時就診外,還可以撥打12345投訴舉報。經查實為餐館違規操作導致的食物中毒,省食藥監局將對舉報人最高可給予50萬元獎勵。
?
?
相關鏈接:
發現腸道病菌致病機制有助開發新療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