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校園中的“朗讀亭”前排起了十幾米的長隊。牛妍 攝
上周六開播的《朗讀者》節目一經播出,就在全國上下掀起一陣朗讀熱潮。《朗讀者》的線下流動錄音棚“朗讀亭”來杭已是第6天,今天朗讀亭終于“漂”入了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這是朗讀亭第一次進高校。雖然今天杭州下著雨非常寒冷,但依然引來數百名師生、市民們前來“一讀為快”。
朗讀亭像一個裝點古樸的郵報亭,高約3米。里面沒有凳子,朗讀者只能站著讀。桌上有專業的錄音設備,頭頂上方有一個攝像頭。
來報名參加朗讀的人絡繹不絕。牛妍 攝
《朗讀者》朗讀亭外拍編導費株株表示,朗讀亭最大的意義,在于倡導全民閱讀。下午兩點半,記者看到在浙大校園中的“朗讀亭”前早已排起了十幾米的長隊,并且在報名登記處源源不斷有市民前來,可見其影響力非同一般。冷風中,市民們依然撐著傘堅持等候,他們說:“因為這個節目會讓內心變得安靜,朗讀讓人回歸到了自己內心的感受。”
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每天充斥在各類“快餐文化”中,讓安靜的看一本書、品一篇文章、甚至有感情的朗讀成為“奢侈”。浙大一年級學生呂珍之說:“過年在家都在外面玩,偶爾看看電視劇覺得特別‘傻白甜’。但看這個節目朗讀者讀的時候,就感覺心可以靜下來,今天就過來了。”
的確,朗讀讓我們又回歸到了紙質閱讀這種需要靜下心來閱讀的傳統形式上來,同時通過朗讀,也更讓我們加深了對朗誦文章的理解。“跟默讀不同,默讀是跟作品無聲的交流,朗讀過程中是一個再加深作品體會的過程。”浙江文藝出版社中國文學編輯中心主任項寧如是說。
“一日之計在于晨,每天清晨,張老師帶著我們讀古詩、讀童謠。”報名現場5位二年級學生正在老師的帶領下練習朗讀文章。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學院附屬小學的張桃蘭老師說:“有聲朗讀是一個非常好的傳播形式,現在是他們記憶力最好的時候,趁著孩子們一、二年級沒有書面作業,多讀古詩有助于增加他們的閱讀量,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
據悉,朗讀亭的創意就是希望普通人也可以把“朗讀”作為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變得跟唱歌、說話一樣自然。明天,朗讀亭將移至浙江圖書館,有興趣的市民可以前去“一讀為快”。(完)
?
?
相關鏈接:
攻陷《孤芳》官博的水軍是家杭州公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