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躲避辦公室裝修異味,四川成都市某公司不少員工們來了個大逃亡——上班時間,紛紛去附近的超市、商場和咖啡館工作。不過,公司高層要求,所有員工必須在公司辦公,如果看到工位是空的,按曠工處理。如今,該公司員工不得不戴上口罩甚至防毒面具,在正在裝修的辦公場所工作。(2月22日《成都商報》)
正在裝修的辦公場所通常并不適合工作,用一種強硬、冰冷的手段將員工束縛在辦公室內不僅會帶給他們身體上的痛苦,也會帶給他們精神上的傷害。為了不被扣錢或者解雇,這些勞動者不得不妥協和退讓;“邊裝修邊工作”的無奈和艱辛,見證了勞動者權益保護的孱弱。
在企業強勢、員工弱勢的格局下,一些企業總是習慣自彈自唱;在權利失衡的背景下,一些“奇葩規定”層出不窮。改善辦公環境原本是一件好事,企業為了實現裝修與工作“兩不誤”,要求員工必須在公司辦公;這種缺乏緩沖地帶和彈性空間的“不管你們怎么想,反正我就這樣”,根源于企業價值追求的迷失與錯位。
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曾讓我們認識到流水線生產方式對勞動者的異化;伴隨著市場化和商品化進程,越來越多的人們成為產業鏈條上的一環。許多勞動者就像是傳送帶上的齒輪,為保障大機器生產的高效運作,一刻也不敢怠慢停歇。員工被視為一個工具,遭遇竭澤而漁的開發和利用。
企業和員工原本是一種平等、互利的關系,“邊裝修邊工作”顯然損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根據《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勞動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給勞動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害的,用人單位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企業的“偏要如此”和員工的“不得不如此”;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強烈的反差;“戴防毒面具工作”的權利困境,只不過是勞動者“說了也白說”的一個縮影。
面對強勢的企業,原子化、個體化的員工,通常缺乏利益協商和利益博弈的能力。一些企業缺乏工會等中間組織,讓員工成為孤立無援的個體,讓他們正當的利益訴求得不到尊重和回應,讓他們的情緒被壓抑、待疏解。健全利益表達機制,讓員工“有話不白說”,需要工會等中間組織“補位”。
法國社會學家阿蘭·圖海納指出,“勞動既是一種行動,也是一種境遇,是一種把自己的標準取向引向自我的實在性”。勞動不僅可以創造價值,也是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獲取社會認同的一個過程。一個旨在讓“勞動更有價值,勞動更有尊嚴”的社會,“邊裝修邊工作”應得到及時的糾偏;尊重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需要走出漠視勞動者權益的“摩登”怪圈,依靠工會等中間組織來為員工“壯膽撐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