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后見到兒子父母喜極而泣,大兒子兒時的照片父母一直珍藏著。
相擁喜極而泣,周躍欽夫婦暗自流了19年的傷心淚,昨天終于換成了幸福的淚水:找了19年,他們終于見到了大兒子。“沒事,沒事,我這不是回來了嘛,這是好事,別哭了,別哭了……”昨天上午10點,在昆明市公安局五華分局王家橋派出所,當失散了19年的大兒子周治禎站在面前的那一刻,周躍欽和妻子陳勝晴的眼淚就沒停過,怎么也止不住。“過去我是傷心難過得哭,今天我是高興得哭。”周躍欽說大兒子失蹤時,還不滿兩歲半,一晃眼就是個大小伙了。
第一回
兩歲半大兒子失蹤
說起事發經過,周躍欽自責不該將大兒子托付給鄰居;陳勝晴則認為要不是自己生病住院讓丈夫去接她,大兒子就不會丟失。周躍欽夫婦是貴州人,1998年3月,他們帶著兩歲半的大兒子和半歲的小兒子在貴陽市租房子住,靠賣蔬菜為生。大兒子丟失的那天,陳勝晴生病住院要出院了,周躍欽要去接妻子,便把大兒子托付給鄰居幫忙帶一下。誰知短短20分鐘后,周躍欽接妻子回到家時大兒子卻不見了,鄰居說他調皮到處亂跑,不知道什么時候不見的。確認大兒子失蹤后,他們立即報了警。
第二回
爸爸在火車站蹲守一個多月
孩子丟了是大事,剛出院的陳勝晴拖著虛弱的身體,隨著家人四處尋找大兒子;周躍欽不僅在火車站蹲守了一個多月,還花了半年時間走遍了貴陽市的每個角落,尋人啟事貼的到處都是,但都沒有找到大兒子的身影。大兒子失蹤后,兩口子不愿意搬離這處出租房,想著興許哪天大兒子會自己回來,可一等就是兩三年。
第三回
一聽到有人喊媽媽她就回頭看
“我一聽有人喊媽媽,總覺得是在叫自己。”這期間,陳勝晴一聽到有小孩喊媽媽,她就會情不自禁地回頭看,但每次都很失望。最終,他們離開了那個傷心地,回到貴陽市觀山湖區的老家,但始終沒有放棄尋找。
“這些年為了找兒子,被騙了不少次,但哪怕是有半點希望,就算冒著被騙的風險,我都要去找。”周躍欽說,這些年他們一直都在找大兒子,外地的親戚朋友也幫忙找,他自己去了很多地方。讓周躍欽夫婦沒有想到的是,13歲以前,大兒子竟然沒有離開貴州。
第四回
13歲兒子獨自來昆明打拼
昨天,在貴陽市公安局云巖分局刑偵大隊民警朱衛紅的帶領下,周躍欽夫婦一行來到昆明市王家橋派出所,見到了失散19年的大兒子。痛哭之后,周躍欽這才問起兒子這些年的境遇。
周治禎告訴父母,自他懂事起,就知道自己不是養父母親生的,養父母也沒有瞞著他。但他不知道自己是走失的還是被人拐走的,只知道5歲開始就生活在貴州畢節。長大后,他才知道,當年是養父的弟弟把他帶回家的,因為做了犯法的事,還沒來得及細說他的情況,養父的弟弟就被民警抓走了,而他便留在了養父家。
13歲,他只身從貴州畢節來到昆明打工,租住在王家橋,一呆就是9年。這些年,他也想要找父母,但苦于線索太少,始終沒有邁出第一步。
第五回
老大老三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其實不用DNA鑒定,一眼就可以看出周治禎和父親眉眼之間的相似,再看周治禎和二弟的相貌,也有八成像。“他和我三弟更像,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周治禎的二弟說,哥哥走失時他才半歲,根本記不得哥哥的樣子。這些年見父母傷心落淚,他也多次祈禱哥哥能早些回來。
第六回
民警幫助一家人重逢
貴陽市公安局云巖分局刑偵大隊民警朱衛紅介紹,2009年云巖公安分局建立了全國失蹤人口DNA數據庫,并對轄區曾丟失孩子的家庭進行篩查后,通知這些父母到刑偵大隊采集血樣。周躍欽和陳勝晴也進行了DNA血樣采集。
去年底,經過大數據庫盲比,發現一個在昆明的貴州籍小伙楊東銘的DNA和周躍欽比對上了。為了更精準的對比,貴陽市公安局云巖分局刑偵大隊民警再次通知周躍欽及妻子去采集DNA血樣。本周一比對結果出來了,親子關系大于99%。因此,民警帶著周躍欽一家來到昆明認大兒子。
王家橋派出所民警介紹,去年初,在進行日常的人口管理工作時,采集到了楊東銘的血樣,并錄入了公安部DNA數據庫,因此找到了楊東銘的家人,在和貴陽警方對接后,民警再次通知楊東銘采集血樣,最終得以確定他們的血緣關系。
昨天,民警利用DNA技術終于讓闊別19年的一家人重逢。周躍欽說,他們將帶大兒子先回貴州老家,今后大兒子要走什么樣的人生路,他們尊重孩子的選擇。
云報全媒體記者 何瑾 文 翟劍 攝
?
相關鏈接:
DNA“條形碼”可快速定位體內納米粒子?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