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們而言,“校園貸”已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利用“校園貸”詐騙的情況也開始出現。日前,吉林長春警方破獲一起特大“校園貸”詐騙案,涉案學生多達150余人。(2月25日《人民日報》)
只要提供身份證號、手機號和輔導員的聯系方式,就可以在2天之內得到2000元,一名既是受害人又是作案者的大學生曾稱,他們是通過“名校貸”和“優分期”兩個平臺拿錢的,并且“內部有人”,可以屏蔽信息,不用還款。
運用一點理性思維,就可以大致推斷出,上述的“好事”是個騙局。其漏洞也十分明顯,一是交易不對等,正常的市場行為以等價交換為基礎,違背價值規律必然存在貓膩;另外,借款真的不用還嗎?一個借款還款的過程居然可以如此輕易被截斷?這些漏洞,概括起來便是,你真以為天上能掉餡餅?
但少數大學生還是踏入了這個用金錢編織的陷阱,天真地啃了一口憑空而來卻塞滿沙子的餡餅。如同熱戀中的情侶不能用常理揣度,要求被利益蒙住眼睛的大學生堅守理性也是奢望。
這起傳銷式的校園貸騙局,和傳統的電信詐騙略有不同,后者的“恭喜您中了XX”完全是空穴來風,但前者卻具有一定的現實背景。“內部有人”,可以屏蔽信息,自留2000元,把其余的1.6萬轉給介紹人,把幾條信息拼湊在一起,組成的畫面多么像內部人員借用職務便利,侵吞公司資產的場景。而大學生喜滋滋地認為,自己遇到“貴人”了,“貴人”假借著他的身份信息賺取錢財,而那2000元就是合作的“分紅”。
有時,旁人驚訝于當局者陷入騙局的荒誕,但當現實中發生多樁類似事實的時候,這份荒誕就在某些人心中具有了可信性。幾年前,有人冒充高干子女,能以低價買房,結果楊某,羅某某,王某某等文體明星受騙。被騙固然受低價的誘惑,但也和官員低價買房的真實存在有關,不然明星們也只會一笑置之。同理,挪用公款的現象促成大學生們做了個黃粱美夢。而去年中秋一家網絡平臺的職員利用其技術套取了用于客戶抽獎的月餅,也證實技術的可行性。
警方和媒體擔憂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和道德水準,也有專家提倡在高校開展一次徹底的風險、誠信教育。但不管誠信的理論工作做得如何精致,社會現象不改觀,學生耳濡目染、親身實踐,之前的努力只會事倍功半,畢竟事實和實踐才是最具說服力的教科書。這并非在否定教育的意義,只是事物往往受到不同方面的合力影響。
對于包括學生在內的任何人來說,天上不會真的掉餡餅。就算是摻雜灰色利益的餡餅也不是免費的,它們也要講究等價交換,利益交換,否則,“內部人員”大可購買幾塊錢一條的個人信息,為何要分毫不相干的人一杯羹?因此,別以為看到了“餡餅”,它就能砸到你頭上,更何況這個“灰色料理”也吃不得。沒有慧眼識珠的能力,沒有足夠理性的思維,更沒有堅韌的誠信態度和道德底線,看到上方的餡餅,首先還是低頭,學做一個好好少年吧。
文/孔繁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