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古玩商的一只成交價12萬元的南宋瓷盤在快遞過程中發生破損,因為之前沒有做保價,快遞公司只賠償該古玩商1000元。那么快遞公司運送貴重易碎品,出現破損究竟如何賠償呢?記者調查結果發現,對于貴重易碎品,快遞公司紛紛拒絕。即使是保價服務、特安服務,也都把貴重易碎品列為禁止攬收范圍之內。(2月26日《北京青年報》)
對于寄送快遞的人來說,都希望自己的物品完好無損,及時到達目的地;但是總有一些特殊狀況讓人心憂——破損、丟失、冒領,這些狀況屢見不鮮。尤其是貴重物品受損或丟失,更讓消費者心痛不已。而這樣的局面,卻因為法律規矩不完善、行業內規矩又缺失等因素,造成了快遞件出現問題時,消費者利益受損而又難維權的局面。
國家郵政局2011年頒布的《快遞業務操作指導規范》中明確規定,快件分揀脫手時,離擺放快件的接觸面之間的距離不應超過30厘米,易碎件不應超過10厘米。實際狀況卻是,從卸車到分揀再到裝車,每一個環節,能做到如此非常不易。這就需要行業完善“規矩”,依規行事。
除此之外,法律規矩的再完善也不容缺失。伴隨著快遞業的崛起,雖然有《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并且《快遞條例》也列入國務院立法計劃,行業法規和標準體系日益健全;但同時,伴隨著快遞業務的激增,一些意想不到的新問題也在此起彼伏地出現,這也就注定了,法律法規的亟待跟上步伐,為快遞業務的向好發展,提供可靠的法律“規矩”支撐。
一言以蔽之,“規矩”是貴重物品快遞受損最好的保價保障。不過,于消費者而言,寄送物品,尤其是貴重物品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應盡量選擇保價;或者選擇適用的商業保險,規避可能出現的風險損失。同時,最重要的是懂得維權,善于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這也是促進快遞業務向善向好發展的有力途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