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首單開始算起,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發行108只ABN(資產支持票據),發行總額為410.77億元;到目前為止約1.69萬億的ABS總額,互金系ABS占其中的1244.48億,這由10家公司的88期產品構成。
這兩組數據,都有京東金融的身影——而且參與程度還不低。上周五,京東金融拔了個消費金融ABN的頭籌,以“白條”應收賬款為基礎資產的京東白條ABN(“2017年第一期京東白條信托資產支持票據簿記”)在銀行間市場發行,首期規模15億元。
事實上ABN本質跟ABS一樣,只是流通的主要場所不同:ABN是銀行間,ABS是交易所。另外,ABN期限相對較短,而且引入了信托作為受托主體。總之,互聯網消費金融資產,已經撕開了此前相對封閉的機構投資者市場一道口子,不難預見,互金平臺會將應收賬款、保理融資債權、小額貸款等資產逐步輸出。
而如果跳出“京東發消費金融ABN”這一案例,站在更高角度看,這其實從某種程度上宣告急劇膨脹的互金消費金融資產到了分化的時候。
盡管銀監會的官方數據還未正式宣布,但業內資深人士預測,消費金融行業(目前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有25家)的平均不良率,或許已經破7%。
如果該預測數值貼近實際,那將說明消費金融行業的壞賬率正加速攀升——因為去年9月末的時候,15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資產總額為1077.23億元,貸款余額970.29億元,平均不良率為4.11%。
要知道,不管是去年末真的“破7”,還是去年三季度的4.11%,銀監會都還沒有將無數的非持牌互聯網金融平臺納入監測。如果要納入,不良率指標恐怕不會低。
去年三季度的時候,芝麻信用就曾經發布過一個監測數據:超過40%的逾期訂單發生在有過10次以上跨平臺申請用戶群體中;通過風險關聯發現,疑似黃牛團體中用戶整體違約率達25%,在疑似黑客冒用群體中,整體違約率接近100%。
這就回到老生常談問題:在個人征信牌照依舊久久聞聲不見人、信用風險整體高發的眼下,互金行業掛在嘴邊的“大數據”以及其背后的風險建模,究竟水分多少,是否經得起檢驗。
有業內人士就向記者表示,像一些大型的背靠電商的互金,它平臺的主營業務已經為自身積累了足夠多的客戶資金交易數據,比如消費場景、風險偏好、消費品類、消費數額、還款期限、銀行流水等信息,它再串聯央行的征信庫,還是能起到風險預判的效果;而一些非持牌軍(比如小型P2P),一方面不能接入央行征信庫,一方面又很難從外部拿到第一手交融交易粘度較高的數據,它面臨的欺詐風險、多頭申請(同一借款人跨平臺申請,通常為黃牛)風險是非常高的,識別成本也非常高。
以上即使不是消費金融行業資產質量分化的全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說回京東白條ABN,認購倍數(3.9倍)和低于同類資產的發行利率,或許能一定程度上說明機構投資人對互金巨頭消費金融資產的認可,但注意,相對優質資產背后,實際上還跟發行人背后的風險建模、征信系統和基礎資產質量把控有關。
隨著資產質量的分化,互金平臺能得到的資金優勢也在分化——正如白條ABN的主承銷商興業銀行投行部總經理林舒所說:“推動消費金融領域資產證券化是拓寬低成本資金來源渠道。”而只有令評級機構、承銷機構認定足夠優質的資產,才會得到拿到低成本資金的機會。是否能夠降低資金成本,又成了無數在消費金融紅海里廝殺的機構立身之本。
記者獲悉,持牌消費金融試點擴容的第一梯隊、互聯網消費金融巨頭招聯消費,也在醞釀發行規模不小的ABS,投行機構已經介入。而另外已經發行過若干期ABS的互金平臺,有兩家明確對記者表示,今年會將證券化當作重頭戲。
從這個角度上說,由資產質量引起的消費金融主體分化,也已經開始。(證券時報記者 劉筱攸)
?
?
?
相關鏈接:
兩家壽險公司被罰 媒體:下一個倒下的金融大鱷會是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