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專家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防風險是今年金融領域的一件大事。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如何夯實金融風險“防火墻”、防范交叉性金融風險、推進監管體制改革等話題將備受關注。
關注多領域潛在風險
專家表示,去年以來,監管部門采取多項手段抑制金融風險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資金“脫實向虛”、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過度膨脹、大類資產快速輪動和資產價格泡沫堆積等問題尚未從根本上解決。從國際經驗來看,金融風險的形成與爆發基本都是創新帶來的杠桿作用引起的。
中國人民銀行《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高頻率提及“風險”和“泡沫”,向社會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2017年防控金融風險被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
談及哪些風險最需警惕,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一是美聯儲加息周期啟動以后,全球流動性整體收緊,給中國人民幣匯率、外匯占款投放帶來壓力,國內流動性壓力加大,這與以往幾年有較大不同。二是銀行信用風險值得關注。今年去產能、去庫存力度將繼續加大,“僵尸”企業的出清給銀行信用風險帶來壓力。同時,前期房地產過熱也蘊藏風險。畢竟,在今年的調控背景下,房地產是否會“硬著陸”有待觀察。三是相當多的金融機構在部分投資領域大力加杠桿,期限錯配嚴重,而今年貨幣政策變化將對其造成影響。四是金融機構創新步伐加快,混業經營愈發明顯,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風險的交叉傳染可能性加大。五是新興金融領域尤其是互聯網金融還存在監管真空地帶,其潛在風險需要進一步關注。
“防控金融風險不完全是傳統意義上的房地產風險或企業債務風險,也包括金融領域內部加杠桿、影子銀行和表外業務的風險。”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如是表示。
就股市、債市而言,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二者的風險來自部分投資者激進的高杠桿可能引發價格大幅波動。控制二級市場杠桿率是防控資本市場風險的主要途徑。
此外,目前國際不確定因素較多與國內經濟運行仍面臨諸多困難疊加,如果人民幣階段性貶值幅度較大,可能導致其他金融資產價格波動以及投資信心減弱。因此,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維持人民幣匯率在一個相對安全合理的區間波動也是防控風險的重點任務。
推進聯手“排雷”
面對潛在金融風險,金融監管部門聯手“排雷”、完善監管機制已提上日程。連平說,針對現代金融外部性和傳染性較強的特征,必須抓住重要風險點和環節進行防控,排除存在重大隱患的風險點。
隨著金融機構混業、跨界發展日趨明顯,金融監管的“協同作戰”尤為緊迫。例如,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綜合經營的發展,保險業與其他金融機構以及互聯網金融之間的交叉增多,風險交叉傳遞的可能性加大。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表示,宏觀審慎監管體系的全面改革必須破題,必須建立統一和無縫隙的宏觀監管體系,防止監管套利帶來風險。值得注意的是,資產管理產品的統一監管正在醞釀。“目前資管行業是金融領域挑戰較大的行業,銀行、信托、券商、基金、私募、保險都在做這一業務,但不同的金融機構受到的監管不一樣,相同產品的資金流向所受到監管存在差異,這就帶來了套利空間。”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短期而言,監管收緊可能會對局部市場產生影響,但只是增量業務的調整。長期來看,監管收緊將遏制監管套利,約束資金空轉,有利于資管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曾剛認為,未來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將更加緊密,監管政策儲備也相當充足。例如,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約束較多,可能導致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進行交易,借助通道的作用,達到降低監管成本甚至將資金投向銀行“禁入”領域的目的。對于資金流向、底層資產,銀行業監管部門難以獲得及時、真實的信息披露,這不利于中國金融業的長期發展。為了排除潛在風險,“一行三會”需加強協調監管、信息共享。
優化預警機制
在防風險過程中,如何優化風險預警機制尤其重要。劉元春說,應強化金融風險監控和風險指標體系構建,密切注視各種宏觀金融風險指標變化,及時優化風險預警體系。短期內應加強流動性監控,高度重視流動性的結構性矛盾。
對于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包括劉元春在內的多位專家均強調適度流動性供給的重要性。劉元春建議,一方面,需適度穩定流動性供給,防止杠桿反彈和累積,保證基建等項目順利開展,穩定經濟增長;另一方面,要保證供給渠道的透明性,引導市場主體進行長遠規劃,防止人為的短期流動性供給沖擊。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認為,國內流動性“脫實向虛”以及資產價格泡沫是目前金融體系脆弱的根本原因。近期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層面的動向本質上是希望抑制國內資產價格泡沫即金融去杠桿,以此減少催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內因。
業內人士預計,未來貨幣政策將更為穩健中性,既要保持流動性總量基本穩定,又要有一定的倒逼壓力,在實施時將更加注重預期管理。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是防范金融風險尤其是平衡維持金融穩定與防范道德風險之間關系的宏觀保障。
?
?
?
相關鏈接:
防范金融風險重在“虛”“實”良性互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