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分,寒氣襲人,天津飛鴿車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卻是一派熱鬧的繁忙場景。工人師傅們一刻不停地穿輻條、裝車架、安車座,流水線上每幾分鐘就有一臺打著ofo標識的小黃車下線。庫房外,一輛加長貨車滿載著1000輛小黃車整裝待發,即將啟程南行,不久便將出現在上海的街頭。工作人員說,往年的冬天都是自行車生產的淡季,但剛過去的幾個月里,來自ofo共享單車平臺的大訂單卻讓生產線始終停不下來,還加派了人手、擴大了產能,月產量已經從10萬臺急劇增加到40萬臺。
不到2年時間,共享單車模式改變了自行車制造業的生存狀態,也改變了眾多普通人的出行習慣。自2015年6月在北京正式上線以來,ofo已快速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共享單車平臺,連接單車超過100萬輛,覆蓋全球近40個城市,注冊用戶超過1500萬,為用戶累計提供出行服務超過2.5億次。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比達咨詢發布的行業報告顯示,ofo共享單車的市場占有率已超過51.2%,位居第一。
全新模式激發市場需求
中國曾經是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自行車幾乎是每個家庭的必備品。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機動車的普及、公共交通的發展,自行車逐步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在首都北京,1986年時自行車在公共出行中的比例高達68%,如今已逐步下滑到12%。
市場需求的縮減,加上境外品牌的沖擊,讓我國自行車生產行業的生存狀況越發艱難。從2011年到2013年,全行業銷量連年下滑,行業洗牌加速。目前每年8000萬輛左右的全行業產量中,超過七成用于出口。面對市場競爭和需求結構的變化,包括飛鴿在內的國產自行車品牌開始主動轉型,將市場定位由通勤代步車轉向運動休閑型車。
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擁有了公共自行車項目。但是,傳統的公共自行車均為有樁存放,占地面積大,無法實現隨時隨地用車還車,還需要政府部門投入大量資金運營。在大中城市里,市民從地鐵出入口、公交站點到家或單位的“最后一公里”出行仍然很麻煩,要么步行,要么坐“摩的”。就算買了自行車,也要擔心丟失、損壞等問題。
“自行車騎行靈活、便捷,是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的最佳選擇。騎車無污染、零排放、很少占用道路空間,也是真正的綠色低碳交通。”ofo創始人、CEO戴威相信,自行車仍是上班族、學生等市民廣泛歡迎的交通方式,潛力巨大。“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騎行之所以不夠便利,是當前社會上自行車資源的‘錯配’嚴重,導致人們沒辦法隨時攜帶自行車,想用的時候用不了。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共享。”
模式創新,理念先行。2015年,ofo在全球范圍內首次提出了用無樁方式來開展自行車共享的理念,并將其付諸實踐。用戶只需在微信服務號或APP上輸入車牌號,即可獲得密碼解鎖用車。通過與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的結合,共享自行車得以具備了隨時隨地、隨取隨用的便利性,也讓公共自行車這一概念重新煥發了活力。
ofo創造的全新商業模式,激發了潛在的、廣闊的市場需求,并將供給方與需求結合起來,使增加有效供給成為可能,也成為近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典型案例。模式推出后的市場反應證明了它的受歡迎程度:去年12月初,在進軍城市市場僅僅2個月后,ofo的日訂單便超過150萬,成為繼淘寶、天貓等之后,全國第九家日訂單過百萬的互聯網平臺,也是共享單車行業的第一家。
重新擦亮民族品牌
1950年,新中國第一輛全部自行設計制造的自行車在天津誕生,從那時起,飛鴿牌自行車開始“飛”入了千家萬戶,隨后又曾多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60余年歲月沉浮,這個響亮的民族品牌積淀下寶貴的技術財富,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市場挑戰。
“國家提出‘互聯網+’戰略之后,自行車行業也在積極向互聯網模式轉變。ofo創造的商業新模式很有價值和新意,走在了世界互聯網創新的前沿。”天津飛鴿車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金瑛表示,共享單車模式為傳統自行車產業帶來了一股春風,“它對傳統制造業的放大能力和帶動效果也十分突出,激發了新的內在需求,開啟了新的市場空間,催生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如果說共享單車為中國制造打開了新的市場空間,那么,中國的民族品牌同時也為共享單車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硬件保障。
“目前,全球有70%以上的自行車是在中國生產的,中國也有著全世界最完備的自行車供應鏈體系、比較明顯的成本優勢。”戴威說,這正是中國共享單車企業發展壯大的堅強依靠。張金瑛也表示,作為擁有60多年歷史的企業,飛鴿深諳單車一族對于騎行的需求和痛點,且線下團隊也具備足夠的快速擴張能力和執行力。
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在共享單車模式下,平臺企業與制造企業走到一起,開啟了緊密合作的進程。從去年12月到今年3月,飛鴿為ofo完成的訂單量高達80萬輛,占據了其年產能的1/3。未來,隨著ofo覆蓋城市的快速擴張,訂單量還將大幅提升,合作的空間也將更加廣闊。
合作的意義,不只體現在訂單的數量上,更體現在了融合的深度上。
過去,生產方與使用者之間往往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影響了設計與生產的改進。有了共享單車搭建的大數據平臺,生產者有了與使用者直接“見面”的機會。ofo表示,他們的線下運維團隊會將用戶體驗、零部件損耗情況等及時細致地記錄下來,并將有關情況定期反饋給制造企業,從而便于企業有針對性地改進設計細節和生產流程。目前,ofo與飛鴿在技術、供應鏈等各個領域已經建立起緊密的聯系。
“自行車行業的生命力仍然是很旺盛的。”張金瑛表示,今后,飛鴿將與ofo一道普及自行車文化,讓人們更加熱愛騎行。
攜手中國制造走出去
作為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共享單車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然而,這并不影響ofo立志做真正影響全世界的互聯網企業的抱負與雄心。“ofo,其實就是一個自行車的樣子,而騎行是不受語言限制、沒有國界的。我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選擇這一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戴威表示。
目前,ofo已經在舊金山、倫敦、新加坡等三個海外城市開展了業務,開啟了全球同步運營的腳步,并在此過程中引領中國制造走出去。鑒于歐美人在體型上與亞洲人的不同,ofo正與上海鳳凰自行車廠合作,在收集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專門打造適合歐美人騎行的小黃車。同時,基于歐美用戶支付等方面習慣而專門打造的ofo海外版APP,也已經正式上線。
日前,ofo與華為、中國電信達成了全面合作協議。未來,三方將共同實現基于新一代物聯網NB-loT技術的ofo共享單車智能方案,并共同打造全球首個共享單車行業標準。根據合作內容,華為將為ofo生產車載芯片,并提供網絡技術支持,而中國電信則將為ofo提供國內覆蓋面最廣的獨家無線網絡。
據介紹,在新的技術解決方案下,ofo共享單車的解鎖響應速度要遠快于以往2G產品,實現車輛“秒解”并可通過數據傳輸實現隨機密碼。另外,網絡覆蓋面積也將提升約100倍,即使ofo單車被停在地下車庫、地下室、地下管道等信號難以覆蓋的場所,用戶都可以實現輕松解鎖。隨著ofo對現有單車智能化改造工作的進行,對用戶跨城騎行、市內停車等問題都將得到解決。業內人士表示,隨著ofo和華為、電信的合作綁定,ofo的領先優勢將得到進一步擴大。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02日 14 版)
?
?
?
相關鏈接:
“任性”比拼 共享單車燒錢爭一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