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安順3月2日電 題:【脫貧攻堅看貴州】農民變“股東”貴州“塘約道路”
作者周燕玲
從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驅車至塘約村,需要經過兩座山劈開的筆直柏油馬路,再駛過989棵一米高的枇杷樹,隨后映入眼簾的就是錯落有致的兩至三層小洋樓,以及佇立在山頂“窮則思變”四個大字,它像哨兵一般,注目著腳下的變遷。
2014年6月3日,一場百年不遇的暴雨,把這個貧困村夷為一片廢墟。“大部分房屋倒塌,糧食、衣物、電器全部被沖毀。”村民邱明詳說起當年情形還是一臉黯然。
塘約村現在是全國的“明星村”,有專家將其發展模式稱之為“塘約道路”。
在2014年被洪水洗劫的當月,在上級的支持下,村支書左文學牽頭,塘約村按照“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的發展思路,建立土地流轉中心,以黨總支為領導的村級合作社,把“單干”了30多年的村民拉回到“集體”。
塘約村對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等“七權”疊加,一并進行確權登記,明晰了農村產權“身份證”,讓農民把產權“揣”在兜里,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此后,三年時間塘約村的土地上種有精品水果1250畝,500畝核桃、150畝淺水蓮藕、4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等。
也就這短短三年,塘約村人均純收入從不足4000元,躥升至去年底的10030元;村集體經濟從“零”猛增到200多萬元;入黨積極分子從過去每年五六個人,激增到30多人……
2016年《塘約道路》一書的出版,“塘約道路”這實踐經檢驗的理論,進一步得到專家與民眾的共同認可。
“全村4864畝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搞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村支書左文學是說,村民則變身為“股東”,更重要的是改變過去干部考核由上級考核為主的方式,建立群眾測評村干部制度,測評不合格者自動辭職“下崗”,由有能力的村黨員接任。
談及“村社一體”改革收入變化,村民邱明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村里做保管員每月2500元,八畝地每年保底分紅8000元,兒子做汽車運輸以及老伴一天80元的臨工,全家一年收入近10萬元。
此外,塘約村還制定村規民約作為村民自治的利器,創新“紅九條”除陋習,用“黑名單”約束村民行為。“不是吃酒席,就在吃酒席的路上。”邱明詳說,在村規民約未出來前,一年能吃上百次酒席。
窮則思變。目前,塘約村實現了從國家級二類貧困村到小康村的蛻變,為農村的脫貧致富闖出了一條新路和“樣本”,也為中國西部地區精準脫貧積累了經驗。(完)
?
相關鏈接:
10起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曝光國辦部署各地開展為期一個半月自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