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小萍
■開欄的話
去年我市通過的《海口市人大常委會關于深入開展全民公益活動的決定》,明確每年3月份的第一個周日為全民公益日。今年3月5日,將迎來我市首個全民公益日,我市將在騎樓老街舉行全民公益日盛大啟動儀式。打造志愿海口、公益海口、文明海口,創建國際化濱江濱海花園城市,是我市舉辦全民公益日的初衷和目的。為了迎接我市首個全民公益日,海口日報今起推出“益起向善·全民公益——海口首個全民公益日”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這是愛心,對不對?”今年8歲的小泓(化名)用兩只小手比了個愛心,望著志愿者張杰紅色志愿馬甲上的圖標問道。
“對啊,這是愛心。”張杰笑了笑,蹲下來輕輕撫摸了一下他的小臉蛋,“小泓好聰明呀。”
3月2日下午,類似的溫馨場景在海口市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內的惠康聽力語言康復中心不斷上演。當天,市殘聯開展“關愛聾兒 走進聾兒康復機構”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志愿者走進該康復機構,看望那里的聽障兒童,并陪伴他們度過一個難忘、開心又有意義的下午。據悉,這是我市首個全民公益日的首場活動,也是市殘聯“全國愛耳日”系列宣傳活動之一。
當天下午3時許,在康復中心老師們的指導下,志愿者們開始和孩子們一起玩耍。在太陽班,小泓拉著志愿者張杰的手,或是玩游戲,或是念詩歌,臉上始終洋溢著開心的笑容。
去年,剛到康復中心的小泓還很皮,不會說話。經過半年的訓練,小泓現在已經能發好些音,與人也開始有了正常的交流。“康復周期一般兩到三年,孩子們會經歷從被動學話,到主動說話,再到主動提問的過程。”太陽班的劉文文老師介紹。
“他們的天真和樂觀讓我很感動。”志愿者張杰說,看到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神情、動作,看到他們對每一件事的專注,她覺得大家應該向他們學習,“尤其是他們那種樂觀、快樂的心情,很容易感染他人,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也覺得非常快樂。”
據了解,3至6歲是兒童聽覺語言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聽障兒童在這一時期,通過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加以科學的語言康復訓練,不需要掌握手語,大部分都能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學、生活。
康復中心的李海洋老師介紹,中心現有30多位像小泓這樣聽力有障礙的孩子,經過訓練,聽力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我們通過靈活多樣、游戲性、生活性、趣味性強的教學方式方法,幫助孩子們學習發聲,提高語言能力,讓他們早日回歸正常社會。”
當天,市殘聯還組織志愿者走進秀英區佰佳聽力語言康復中心、萬福聾兒語訓中心等康復機構,慰問聽障兒童,并送去生活慰問品。
“他們跟普通孩子一樣聰明、活潑,但長期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使得他們不擅于交流,逐漸落在了其他孩子后面。”志愿者吳迪表示,聽障孩子們需要和正常小朋友一樣,與外界溝通、交流,展示自己,更需要社會的關愛。
近年來,海口市殘聯秉承“康復一個,幸福一個家庭”的理念,狠抓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工作,實施聽力語言康復訓練補貼、聽障輔助器具、家長支持性服務等幫扶項目,從根本上改變了許多在訓孩子的聽障狀況。
市殘聯相關負責人介紹,聽力語言康復訓練周期較長、見效較慢,希望通過廣泛宣傳,動員社會關愛殘疾兒童,及早發現、及早干預,讓這些聽障孩子早日康復,與健全兒童一樣生活和學習。
(海口網3月3日訊)
?
?
相關鏈接:
"愛的語言"公益講座走進海口玉沙社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