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們全家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全家人永遠在一起。”當桂林地貧女孩滕珊說出她的“八歲生日”愿望時,一旁的廖愛娟濕了眼眶,她急切期盼能盡快找到孩子的親人,早日為孩子提供骨髓,延續生命。
2009年12月12日,滕林和廖愛娟夫婦在桂林市中心廣場發現被遺棄的,患有地中海貧血僅幾個月大的珊珊,收養至今。
3月3日是珊珊戶口本上的“生日”。廖愛娟寄希望于“三三得九”諧音“珊珊得救”,希望孩子活得健康長久。“還有珊字是王字旁,就希望孩子生命力像老虎一樣頑強,一樣生龍活虎。當時還有首歌‘閃閃惹人愛’,希望她能夠得到很多人的愛,也能在愛和溫暖中成長。”
因為每次打排鐵針長達十多個小時,珊珊跟媽媽多數時間是“住”在醫院。3日下午,珊珊難得在放學后被媽媽直接接回家,跟妹妹一起跳繩玩耍,練習古箏、尤克里里。當晚,全家人還一起為她唱了生日歌、吃蛋糕慶祝。
“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愛你們!”懂事的珊珊喂爸媽吃著蛋糕。
廖愛娟一家住在桂林市秀峰區矮山塘村,其實離她家不到十米就是桂林市社會福利院,那里也有地貧孩子。起初,廖愛娟也曾萌發了送珊珊去福利院的想法,但出于對生命的敬重和善待,她最終還是決定了對這個孩子負責到底。
為了照顧珊珊,給她治病,廖愛娟辭去了工作,花光了家里積蓄,抵押了房子,還欠下高額外債。現在家里的收入來源,主要靠在小學當老師的滕林每月三千多的工資。這些也時常讓廖愛娟覺得對不起家人,但她也說,“錢財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要是這些錢能挽救一個生命,我覺得這都值了。”
在父母眼中,珊珊是個堅強、善良、乖巧懂事、懂得感恩的孩子。“幼小的她一直在承受著常人甚至成人都無法承受的一切,我們也被她頑強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感動著。”
為了方便珊珊上學、看病,廖愛娟“舍近求遠”把孩子送去市中心醫院附近的小學,而沒有選擇在家附近、丈夫滕林所在的矮山塘小學。讓廖愛娟欣慰地是,珊珊特別珍惜上學的機會,不僅各科成績優異,連體育、音樂也表現很好,榮獲各類獎狀;可也讓她心疼地是,珊珊經常是在醫院一邊治療一邊學習。
這幾年來,廖愛娟在中華骨髓庫、臺灣骨髓庫、上海臍血庫等各大骨髓庫為珊珊尋找合適的骨髓,但大海撈針,至今沒有找到匹配的。
“這些排鐵藥都是進口的,像這一盒瑞士進口的,28片2100元,珊珊現在一天吃7片,只夠吃四天。還有一種藥是加拿大進口,620多元,30片也只夠吃五天。”珊珊日常所需的藥填滿了整個抽屜,房內還留有一一袋袋的病歷資料和治療費用單據,廖愛娟都收的好好的。
圖為珊珊在醫院一邊輸血一邊寫作業。 家屬供圖據了解,治療地中海貧血的最佳年齡是3-7歲。根治該病的唯一方法是做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而在此之前,就只能依靠定期輸血、每日排鐵的常規治療來維持,且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她很堅強,打針從來不哭不鬧。因為血管越來越難找,有時候被扎了四五針才能順利輸血,我真的好心疼。”廖愛娟說,由于長期靜脈穿刺注射以及每天排鐵治療的緣故,珊珊的血管越來越細,輸血也成了難題。
這幾天,珊珊去醫院打不了排鐵針劑,只能回家加大口服排鐵藥的劑量,廖愛娟一家人也愈發焦心。3月1日,廖愛娟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封以珊珊口吻寫給她親生父母的信,急切期盼能盡快找到孩子的親人。
為了保護珊珊,廖愛娟曾一度拒絕了所有的愛心幫助和媒體報道。但隨著珊珊年齡的增長,危險也越來越大,廖愛娟一家近兩年來只能公開尋找珊珊的親生父母。
廖愛娟稱,非血緣骨髓合配率是十萬分之一,但是珊珊的基因是屬于罕見型,她可能是百萬分之一、千萬分之一、甚至完全沒有。“但她的親人骨髓合配率是四分之一,在我們的醫學半相合的都已經能成功實施手術,而且還非常成熟,也就是說,她親人出現就是百分之百的概率。”
廖愛娟回憶稱,當年珊珊被發現時,嬰兒車上僅放著一些衣服、布娃娃以及兩排兒童牛奶。唯一有線索的就是裝牛奶的袋子上印有“賀州”兩個字。
珊珊的病經媒體報道后牽動著越來越多人的心,也得到許多熱心人提供的線索。滕林夫婦稱,他們準備帶著孩子去一趟賀州市,盡管機會渺茫,他們也不愿放棄任何一個可能的希望。
廖愛娟說,她能理解當年珊珊的親生父母也許有不得已的苦衷,她也反復強調,不會給珊珊的親生父母增加任何經濟負擔。“孩子的親人啊,這是孩子最后的一線生機,請不要讓我們等待太久。”(完)
?
相關鏈接:
瘦人也會得糖尿病 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代謝紊亂易患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