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地鐵4號線十陵站,雨后的道路十分泥濘。劉芳認真核對著站點位置與手上的資料是否一致,她不慎把自己的包落在了地上,沾滿了泥。她撿起來,也沒顧得上去擦。
劉芳是成都公交線路設計者之一——成都市交通發展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公共交通所所長。她參與了中心城區400多條公交線路的設計。
跑現場
問小區居民想在哪兒上車
目前成都地鐵加速成網,與地鐵新開行線路同步實施配套接駁是公交的重要任務之一。地鐵4號線二期14個站點預計今年上半年開通,劉芳和所里的同事目前正忙于這些站點接駁線路的設計和完善。
由于4號線站點基本分布在主干道上,設計方案推進比較順利。西河站則比較特殊,作為4號線東端的終點站,公交接駁線路的設計要深入西河老場鎮,以方便更多居民的出行。劉芳和同事的第一項現場工作就是把站點周圍的道路都跑了一遍。成洛大道、螺絲路、西江路、雙林路、西河大道的相關情況她都記錄了下來,還要去小區問問居民的想法,想在哪兒乘車?最常去的目的地是哪兒?目前線路有什么不便?“這樣便會誕生新的需求點”。
難度大
邊走邊改 一條線路三易其稿
經過現場核實,劉芳發現,西河站300米范圍內既有的是五冶鋼件廠站這一對公交站和219路、858路、858a路、887路這4條公交線。她隨即判斷,“需要與周邊小區增加公交接駁線路”。
于是,她的團隊最初為西河鎮周邊設計了兩條新增支線。“經過前期摸底,東街和西街因為只有一條道直接被排除了,公交車無法通行。”“廣益西路雖然是兩車道,但路上有一所小學,上下學時間容易擁堵,也要排除”。
而經過調查,兩條線路的設計可能存在資源浪費,劉芳便合二為一。在隨后調查中,他們又發現兩車道的南街和北街在高峰時期錯車困難,通行效率低下,只好放棄這一線,改走西河大道。
常碰壁
有市民反問:你問這些想干啥
現場的走訪調查往往不是那么一帆風順。年輕人大多忙著趕車沒時間,中老年人有的會懷疑她的身份,“你問這些做什么?”有的則是抱怨,“問了也解決不了我的問題啊!”……而她已經習以為常,在街頭隨機調查中,可能有一半人不愿配合她。
昨日在西河站附近的靈雅路,劉芳連問幾位居民也碰了壁。一位不知道附近有地鐵站,一位則警惕地問她是做什么的,還有一位說,“你問其他人吧!”……所以他們也會通過街道辦來搜集居民意見,“經過匯總后,能代表大部分人的意見,我們來問的個人色彩比較強。”
在線路方案規劃期間,研究院還需要與交管部門、交委公交處、區市縣交通主管部門、市公交集團、市地鐵公司等進行溝通協調,最終確定路線。成都商報記者7日了解到,4號線二期公交接駁線路將于月底完成設計,與地鐵開通同步開行。
人物
一個湖北妹子為我們跑完成都大街小巷
戴眼鏡文質彬彬,說話輕聲細語,瘦弱的劉芳跑完了成都中心城區的大街小巷。為了工作,她學會了開車,到達目的地附近后則要步行走訪,中心城區3000公里道路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對成都的熟悉,豐富的工作經驗,讓人想不到她竟是一位80后的湖北妹子。
2007年,她從東南大學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專業研究生畢業,便到成都市交通發展研究院工作。2008年開始對公交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頭一兩年因為對站點、線路的不熟悉,她也在多部門的碰頭會上搞錯方向、鬧過笑話。后來通過大量跑現場、看路網,她對每一條城市道路,每一條公交線路的熟悉程度,超過許多土生土長的成都人。
現在劉芳外出踩線往往是2個人一組,一人負責查看道路和周邊情況,一個人負責沿途站點線路核實更新,經常走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如今,中心城區開行的400多條公交線路,都有劉芳的參與設計。
跟隨軌道建設設計接駁路線,定期跟蹤線路更新線網布設,根據城市建設情況和市民意見設計新的線路……這些都是劉芳的工作。而社區巴士的開行,她也是具體牽頭人。為了開行成都的社區巴士,劉芳和同事對成都的中小街道和公交服務盲區一一進行實地踩點。走社區巴士的路往往都比較窄,他們在地圖上看到有通道的地方卻過不了公交車。如1017路途經19個站點,每個站點的觀察記錄都會花上8分鐘左右,炎熱的夏天,每一次集中勘察,她都要花上11個小時,走過的站點近500個。首末站調停點更是難題,他們沿著線路去找合適的空間,能臨時停靠兩三輛車、設置一個調度室,這才具備開行條件。
目前,成都社區巴士線路已開行近百條,有效減少了公交服務盲區,建成了成都公交的微循環線路。成都商報記者 嚴丹 攝影記者劉海韻
?
相關鏈接:
游客海口公交車上遺失背包 司機“愛心接力”完璧歸趙?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