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杰
9日上午,連綿的細雨下個不停,淡淡的薄霧籠罩在海口府城培龍后街,曾經破舊的古街經過修繕后新貌宜人,依偎著這條老街的是一段始建于宋代但仍高聳至今的古城墻,斑駁的墻面上隱約可見蔥蘢綠意,不時有人駐足細賞。
文化的馨香,傳承于城市的厚重歷史。海口深切觸摸歷史的底蘊,細微把脈古跡春秋,匠心修繕,久久為功,古跡新貌,古韻芬芳,市民游客紛至沓來。
一手牽著歷史,一手把握現在,海口將文化厚植于基層,浸潤于人心。于是,文化值春開,馨香趁風起……
歷史的芬芳
愛護古跡 暢享古韻新貌
“太開心了,真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看到這段古城墻。”年近7旬的“老海口”吳愛民還記得,小時候經常和小伙伴爬到培龍后街的古城墻上玩耍,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古城墻已“不見了”至少60年。“現在,古城墻又出現了,有種失而復得的喜悅和感動。”
古城墻“重見天日”得益于去年啟動的培龍后街的全面升級改造:攤販被勸離,鐵皮棚被一一拆除,破損路面被一寸寸修復,路燈和排水工程被全部改造好,在依法征收部分臨街建筑后,銘刻在居民吳愛民兒時記憶中的古城墻又來到了他眼前。
府城古城墻、騎樓老街、五公祠、海瑞墓、丘濬墓……每個古跡,都是鑲嵌在海口歷史上的明珠,都有其專屬的歷史基因。海口堅持修舊如舊,像保護眼睛一樣愛護這些古跡,匠心修繕,原汁原味呈現歷史本色,擦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底色,使置身其中的市民游客感受到了跨越時空襲來的歷史芬芳,厚重的底蘊沁人心脾。
精神的芬芳
潤物無聲 基層文化“蝶變”
文化的馨香,厚植于基層沃土。海口深入把脈市民文化需求,完善基層文化場所,開展豐富多彩活動,著力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供給,豐盈椰城百姓精神生活。
9日下午,記者走進海口濱濂北社區看到,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由圖書室、黨員之家、青少年活動室等功能分區構成,相應的文體設施一應俱全,并由專門的人管理。尤其是圖書室里上千冊科普等各種書籍,成為社區居民經常光顧的地方。
“這里的書好多啊,少兒、文學、養生等等,想看什么類型的書都能滿足。”居民李芳芳是個讀書迷,以前看書都是到省圖書館,但是自從家門口有了這個自帶圖書室的文化站,她看書就更方便了,“我身邊好多人也都喜歡來這里,又干凈,場地又大,是個安靜讀書的好地方。”
“新建的文化服務中心,補齊了社區文化活動設施短板,成為居民家門口的休閑娛樂場地。”社區居委會主任吳和忠說,為了改變破舊的活動場所,濱濂北社區對活動場所啟動原地重建,共建6層樓,面積達2200平方米,是原來的十倍多。
2015年底起,海口將把街道社區文化設施升級改造列入重點推進的民生工程,目前,全市21個街道綜合文化站、164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部建成,實現文化服務設施的“質變”,同時探索引入專業社工組織入駐進行常態化管理,用“一站式”的公共文化服務,讓居民在家門口暢享精神“食糧”。
暖心的芬芳
浸潤人心 溫暖你我他
文化的馨香,來自浸潤人心的暖流,不停地流淌城市的血脈中。海口層出不窮的“大城小愛”,繁茂于人心的真善美,融匯成支撐城市蓬勃向上的“大愛”。
3月7日,中央電視臺發布“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海口成為全國“2016年度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數據顯示,在海口市,受訪者感覺幸福的比例是48.7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海口不斷涌現的暖心事跡是幸福城市的溫暖注腳之一。
在瓊山振興路,環衛工人們有一座特殊的“休閑驛站”,可以坐下來歇歇腳,還有充足的免費茶水,放松身心緩解露天連續作業的疲勞。“驛站”實際上是市民薛小蘭開的雞飯店,因店鋪臨街,她常常能看到辛苦作業而大汗淋漓的環衛工,就忍不住想為這些姐妹做些什么。于是,她每天準時備好熱茶水,主動招呼環衛工進店里歇歇腳。夏日里有解暑的綠茶、鷓鴣茶,冬日里有暖胃的溫水。這樣一做,就是7年。
溫暖的美好,在城市處處可見。“候鳥”老人摔倒,熱心市民送醫不留名;女子突發疾病倒地,海口協警雨中為其撐傘;面館老板馬牙古拜創業負債20萬元仍拾金不昧,將撿到的6萬多元現金歸還失主;“好醫生”吳永贊投身麻風病防治49年,退休后再“上崗”開皮膚病診所,用余熱服務鄉鄰……
文化馨香,滿城芬芳。厚植文化基因,首善之城日日新,這是海口走向未來的澎湃力量。
?
相關鏈接:
情暖萬家 善澤人間 志愿服務匯聚椰城和諧正能量·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