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教育部長陳寶生就解決鄉村教師問題回答了新華社記者的提問,提出了通過“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三舉措破解鄉村教師緊缺難題。(3月12日光明網)
通過教育手段讓更多的貧困家庭走向致富之路,這是“教育扶貧”的根本目標。在扶持貧困家庭“脫貧攻堅”的同時,我們切不可忽視教育自身的短板——鄉村教育,鄉村教育之“貧”勢必影響教育部門“脫貧攻堅”。
鄉村教育之“貧”已經是一個沉積已久的難題。
一是鄉村教師數量貧乏。農村學校大多條件艱苦,不少教師不愿意到這些地方工作;雖然城鄉編制標準一體化,但由于學生少,班級多,形成編制規定上的絕對富余與學校運行需要的絕對貧困;一些地區在投放招考教師指標時,對邊遠學校雖有傾斜,但因鄉村學校條件差,報考人數依然較少;即使招進來了,也往往是招得進,留不住,最終造成鄉村學校教師始終難以補足。
二是鄉村教育資源缺失。相對于城區學校,鄉村學校無論是辦學硬件條件還是師資配置,都存在較大差異。一些鄉村學校別說現代化教育手段不足,甚至于連起碼的圖書資源都難以配齊,教育資源的缺失導致教育質量的落后。
三是鄉村教師待遇需進一步落實。隨著國務院《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的出臺,各地也相繼制定了切合本地實際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把對鄉村教育的支持發展提到了政府層面,鄉村教師待遇得以提高,鄉村學校辦學條件有所改善。但是,也有的地方因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一些計劃落實不到位。
四是鄉村教師專業技能短缺。鄉村學校由于學生人數較少,教學班級多,多數教師工作量大,工作任務繁重,教師要發展專業素養困難較多,能“走出去”接受培訓的機率是很低的。
鄉村教育的相對落后對“教育扶貧攻堅”總體目標的實現的確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在通過教育手段“脫貧攻堅”的同時,教育部門切不可忽視自身存在的“貧困”——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發展的不均衡。
不讓鄉村教育拖“教育扶貧”的后腿,并不是說要“甩包袱、撂挑子”,而是要找準問題,開闊思路,探索出路。鄉村教育之“貧”,各級政府都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些措施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無疑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