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美舍河國興橋生態修復段正在種植高桿蒲葵。據悉,國興橋段已種植171棵高桿蒲葵, 12個種植池已全部種滿。 記者 石中華 攝
專家簡介: 張信芳,男,1970年3月生。研究生學歷,清華大學環境學博士,高級工程師。現任海南省國土資源廳總工程師、黨組成員。
記者丁寧
海綿城市的核心,是希望采用自然生態的方法,增強城市水生態的凈化、調蓄、滲透和積存,改善城市內河內湖的水體質量,加強雨洪水資源利用,全面改善城市水生態環境,給市民以更多的自然生態空間和親水體驗。海口的內澇已成為群眾熱議的話題。如何解決海口的城市水患,如何治理海口城市內河水體的污染,關系到海口市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南海北部核心城市的建設。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環境學博士后張信芳,請他結合國內外先進經驗談一些自己的看法,給海口如何建設海綿城市建言。
海口城區“硬質化”面積擴張
“伴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海口市區‘水泥化’、‘硬質化’地面不斷擴張,城市不透水面積大幅度增加,濱海濕地萎縮,上世紀80年代尚有的364公頃潮間帶灘地幾乎消失,中心城區下墊面的滯水性、滲透性等水文要素發生變化,地表徑流大幅度增加并超出城市排水系統排水能力,所以城市內澇問題嚴重。這是城市發展過程中有時很難避免的過程。哪個國家哪個城市幾乎都一樣。只是有的意識到了,有的沒意識到,有的意識到了,不愿意去做。這是一件大利國小利民,但是出政績很難的事。可喜的是,海口意識到了,而且開始修復。”張信芳說。海口主城區河網水系中,除五源河、南渡江東岸和美舍河上游部分為天然水系外,其余水系均受到歷史性人為改造和重新塑造,城市自然河流生態空間萎縮,城市路網建設不夠規范,天然河道被阻塞,最具代表性的是鴨尾溪被海達路及和平大道截斷,除和平大道以西部分與橫溝河連通外,其他河段基本上處于死水狀態。自然水系被分割,湖泊濕地被填占,城市水生態環境受到很大影響,城市水體原有的蓄水調洪功能下降。一遇到暴雨,城市低洼道路就變成了蓄滯洪區,區域內澇嚴重。修復,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
引導城市開發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海綿城市是城市區域降低環境影響開發、城市雨水系統以及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的集成和總稱,核心是尊重自然、模仿自然的生態理念,通過劃定生態紅線,構建人工濕地、生態駁岸等手段,對綠地、森林等雨水調控功能性強的區域和水體予以修復,引導城市開發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張信芳說。
“海綿城市理論基礎可以上溯到上世紀70年代美國提出的最佳管理措施。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又提出了低影響開發理念, 1999年,美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提出綠色基礎設施理念,上述3種理念為構建‘海綿城市’提供了技術支撐。”張信芳說。截留技術是通過材料或者結構,如生態溝、雨水花園、調蓄池、人工濕地等。將降雨過程中雨水形成徑流的速度減緩,通過增加雨水匯集的面積來達到延緩徑流的目的,當設施內的雨水達到飽和時,通過溢流口排入市政雨水管網,干旱時可向周邊綠地提供水資源。
三亞市在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基礎上,制定了《三亞市“海綿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構建自然生態空間格局,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對海綿城市建設進行了探索,取得了可復制的經驗。
打通人工系統與自然系統
全國2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以上目前面臨“一下雨就澇”的尷尬局面。最近20年城市中心區地表徑流系數普遍由0.3增長至近0.7,每逢下雨地面上有近70%的降水都要形成徑流。海口也不例外。
任何城市都有人類改造的顯著痕跡。對城市而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打通人工系統與自然系統,讓自然生態系統有相對完整的空間結構,讓城市生長出新的自然生態系統。當前,海綿城市建設已從應對城市雨洪,逐步演變為解決城市水與生態問題的綜合性方法。通過建設具有“吸”“放”功能的城市,有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立足資源明確定位抓住重點建設
科學識別資源稟賦,嚴格保護水生態環境。海口水系發達,南渡江主流在市區長75公里,流域面積130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60.99億立方米。流經市區的支流水系有鴨尾溪、昌旺溪、等10條河流。濕地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7.6%。而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濕地總面積有12萬多畝,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濕地。此外,還有鳳譚、鐵爐、等9個水庫,總庫容量1.5億立方米。地下潛水層以南渡江三角洲潛水和玄武巖孔隙裂隙潛水為主,分布范圍近800平方公里。地下承壓水處于雷瓊盆地,含水總厚度達約300米。地熱礦泉水處于瓊北自流水盆地東北部新生代厚層,分布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這些得天獨厚的湖庫、濕地、河流以及地熱和地下水是海口建設海綿城市十分寶貴的資源,需要倍加珍惜。
明確城市定位,優化空間開發格局。海口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堅持生態環保優先,建設濱江濱海花園城市”的城市發展戰略,預計2030年海口人口將逐步發展到300萬人以上,初步形成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南海北部核心城市的發展格局,城市經濟輻射和影響力將覆蓋周邊1500萬人口。為了支撐更多人口和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創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環境,在海口“多規合一”總體規劃中,合理劃分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嚴格保護重要濕地、河流、湖庫、重要海岸帶以及其他重要生態功能區。從而形成“城外田園空間、城市海綿系統、濱海自然岸段、濱江優美風光”的自然生態空間格局。
明確重點任務,加快建設海綿城市。依據海口本屆領導的強有力的生態執政理念,力爭用3年時間,以截污和污水處理為重點,嚴格跨界入海斷面考核,加大中水回用和城市雨水利用,到2020年,城市內水全部恢復清潔狀態,鼓勵居民小區、各類廣場、城市公園建設景觀化的海綿滲體,擴大地表徑流的下滲量,全面提升市民生活品質。
凝聚建設海綿城市共識,制定海綿城市建設發展規劃,明確建設和控制目標。出臺城市滲透過濾凈化海綿體建設規范,最大限度保障城市徑流蓄積、截留、下滲、儲存和循環利用。完善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營機制。“在確保政府必要的投入的同時,協調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基礎性融資,全面降低海綿城市建設資金成本。通過明晰產權、用益物權、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方式,充分引導社會資本采取PPP模式參與到海綿城市建設進程中來。”張信芳說。
(海口網3月17日訊)
?
相關鏈接:
倪強代表:建議擴大海綿城市試點范圍 支持海口雨污分流設施建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