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呼和浩特3月18日電 題:中國西北農民出國“求學”記
作者 烏瑤 尚虹波
“今年年底要去荷蘭,我們一起走的都是些種地的人。”這是51歲的李建平今年的小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要更科學地部署他的春耕大計。
中國游客無疑是這個世界上被議論最多的群體之一,他們數量龐大、購買力驚人。隨著中國民眾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中國,出境游也逐漸從“遙不可及”變為尋常,越來越多在人們印象中“不甚富裕、沒有大眼界”的中國農民也走了出去。
中國西北農村的地道農民李建平就是其中之一,但他的“走出去”更多是為了“求學”。李建平所在的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商都縣是中國國家級貧困縣,2016年當地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9元(人民幣,下同)。
李建平初中畢業后沒幾年就回家當了農民。與父輩不同的種植方法使他在短短幾年內就脫貧致富。以前一家6口人種了20多畝地,辛苦一年只夠填飽肚子;現在3個人種1000畝地,年景好的時候收入能達百萬元。
“現在種地全靠科學技術、靠機械。”李建平說,日子富裕了,生活清閑了,他便迷上了旅游。2013年的泰國之行是他第一次跨出國門,花了1萬多元,那一年他的年收入超過了10萬元。
此后的行程與第一次的“單純看風景”想比,目的性更明確了。“我們種地用的農藥還有些添加劑都是國外生產的,使用后農藥殘留小、莊稼長得也好,我就很好奇。”
英國、德國、意大利、法國……2014年到2017年,李建平陸續走過了七八個國家。這些國家的農業種植水平震撼了李建平。
“差距太大了。”李建平告訴記者,尤其是2016年冬天去德國的那一趟,令他感觸很深。“他們的農業種植非常科學,種地都是計劃型的,種多少東西都有定量,要求產品全部無公害,化肥農藥都有量控制,國家監管也嚴。咱們國內,假如今年種土豆掙了錢,明年全國各地一窩蜂種土豆,導致產量過剩,消化不了就出現銷售難。”
“走出去看了,開拓了眼界,膽量也大了,種地敢投入,敢依靠科學。”李建平說。
因為感受到了“外國農民”對土地的珍惜與保護,李建平近幾年種地重新開始用上了成本更高的農家肥。“僅肥料一項,4年就多花了60萬。但對比發現用農家肥效益也挺好,還能改善土壤質量,我不后悔。”
“我其實很想交外國朋友。”李建平也有著他的遺憾。“每次出國都很想跟外國人聊一聊,但語言不通、溝通只能通過翻譯。一直沒能如愿。”
想要出國“求學”的農民不只李建平。在距離商都縣約300公里的呼和浩特市武川縣,42歲的農業種植大戶陳義這幾天也琢磨著要出國走走,他的目的地是美國。
“現在各個地方的種植大戶們都在拼技術,拼科學,我也不能落后。”陳義說,他現在沒事干時就會上網去搜集美國農業種植的相關資料,同時也有計劃地在學習英語。“幾天的時間肯定學不到人家的精髓,但是出去看看,還是有很多觸動。”
從在貧瘠土地上靠天吃飯、種地糊口到實現科學化種植、帶頭致富,李建平一家經歷了幾代人;從在大山里悶頭種地到走出國門學習發達國家地區的經驗,陳義花了30年;從親眼看到與發達國家農業種植水平的差距,到迎頭趕上還要花多長時間?許許多多的李建平、陳義都在期待。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截至2015年鄉村人口數量超過6億人,這里也是中國扶貧脫貧工作的重點區域。
“出來走過、看過,才知道有差距,才能繼續加油干!”李建平說道。“我今年才51歲,在我們村還是壯勞力,未來我還能干得更好。”(完)
?
相關鏈接:
廣東佛山農民種出33斤重巨型蘿卜
湖北農民獨自照顧4名殘疾患病家人20余年
15000公里!60歲河北農民近年兩次騎行長征路
全國人大代表周振波:為農民工群體發聲有成效[組圖]
促進農民增收 海口美蘭區積極推進花卉基地建設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