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城市的地鐵站點、居民社區、大學校園、商場景點,共享單車一夜間仿佛雨后春筍般出現,成為街頭一景。然而,隨著越來越多品牌共享單車出現在街頭巷尾,亂停亂放、惡意破壞,甚至直接騎回家等不文明現象頻發,管理和服務跟不上,導致各種問題日益凸顯。
街頭單車的多重尷尬
今年1月,深圳蛇口灣廈山公園附近,500輛共享單車被堆成小山,不少車被人故意損壞,車輪被碾軋變形。在成都,有用戶用手機查找附近的共享單車時,發現最近的一輛車竟被扔在河里。
“壞的太多了,押金都交了,一輛車還沒騎上。”天津市民張先生抱怨道。另一位市民鄧先生告訴半月談記者,他交了298元押金,一共騎了兩次,很難找到沒有問題的車。
不少網友也曬出共享單車遭遇的奇葩待遇:沒腳蹬子,沒車座,沒車轱轆,車座上被插針,被人上鎖用不了,被人刷成別的顏色據為己有。
除了被人惡意毀壞、亂堆亂放影響交通等,共享單車還遭遇管理困境。近日,成都市華陽街道城管以非法占道經營為由,扣押了轄區內百余輛違規停放的共享單車,引發輿論關注。
亂象折射國民素質和管理滯后
共享經濟只能根植于良好的道德和法治環境。它要求政府部門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為共享行為提供優質服務,同時要求共享參與者具有良好的道德法律素養,通過自律實現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作為共享經濟的一種新形態,共享單車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然而,國民素質沒有跟上。天津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表示,網上曝出的共享單車尷尬遭遇,是社會公德現狀的縮影,成了社會的一面“照妖鏡”。
張寶義說,在共享單車推廣之初,有些問題是可以預期的,好比網約車一樣,新生事物與舊的管理辦法之間會產生沖突,而公共服務管理者對新情況預估不足,就造成在一定階段,運營企業和政府管理之間缺乏有效協調銜接,甚至產生摩擦。
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比達咨詢發布的《2016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共享單車市場整體用戶數量達到1886萬,2017年,共享單車市場用戶規模將繼續保持大幅增長,年底將達5000萬用戶規模。
分析人士認為,面對共享單車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除了社會公德,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消費環境好不好,是特別值得關注的,因為政府才是第一責任人。
某品牌共享單車區域負責人坦言,目前全國共享單車運營商幾乎都面臨沒有相關手續可以辦理的困境。“我們很想辦理,但在全國范圍內對共享單車的管理和規定還沒有統一標準。我們也在和各個部門進行溝通和協調。”
綜合施策,完善環境,順應時代發展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張麗梅認為,共享單車出現的問題,是城市發展的階段性問題,通過制度建設、完善設施、行為規范是可以解決的。
近日,已在深圳投放互聯網自行車的4家企業發表聯合聲明,將加強行業自律,配備與投放規模相匹配的停放秩序管理團隊,加強與商業、辦公等非公共區域管理主體的溝通,設置停放區域,做好停放秩序的管理工作。
“發展互聯網+,大力推廣自行車,這是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行為,值得肯定。但在此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既給我們敲了警鐘、提出課題,也給我們一個提升社會管理水平的寶貴契機。”張寶義告訴記者。
共享單車的出現,為城市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不僅方便市民出行,而且有利于改善環境,降低碳排放。張麗梅等建議,政府部門應采取積極措施,順應這種對環保和經濟都有益處的新鮮事物的發展,把好事辦好。
天津京秀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王京濤表示,共享單車運營中一大難題就是路權問題。目前隨著機動車增加,主干道上的自行車專用道逐漸被改為機動車道,建議政府尊重自行車的路權,整改、新設自行車專用道。
企業應建立完善信用積分系統,設置信用制度來激勵用戶規范騎行,同時對身邊的不文明行為監督舉報。對于隨意停放、破壞單車的行為,應納入共享單車平臺的信用指數及誠信體系,剝奪其對共享單車的使用權。
政府和企業都要加強共享單車正確使用方法的宣傳力度,不斷提升全民整體素質,避免部分市民采用相對野蠻的方式獲取公共服務。同時,相關部門應嚴厲打擊不法分子偷車、毀車等行為,加強震懾作用。(半月談記者付光宇)
?
相關鏈接:
北京現首例共享單車索賠案 男子騎車摔傷稱剎車失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