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脫貧攻堅形勢喜人,真扶貧、扶真貧是主流,但從扶貧部門自查自糾發現的問題看,仍有個別地方弄虛作假,搞“數字脫貧”。比如,有的地方將經濟條件較好、緊鄰中心城鎮和干線公路的小康村確定為貧困村,反倒是地方偏僻、貧困發生率高的“老大難”村被摘掉“貧困帽”。搞“數字脫貧”,將“貧困帽”張冠李戴,好處是減“貧”很容易、成效看得見。這雖然是個別現象,但影響極壞。
在精準脫貧這場攻堅戰中,為何個別地方要弄虛作假,搞“數字脫貧”?一來,扶貧難度確實大。目前尚未脫貧的貧困人口、貧困村,主要分布在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匱乏的偏遠地區,是扶貧工作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扶貧見效慢。二來,考核上也動了真格。比如,中央出臺《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辦法》《脫貧攻堅督查巡查工作辦法》,將干部政績考核與扶貧成效掛鉤,逐級簽訂脫貧責任狀,脫貧任務完成得不好將被問責,同時明確規定,貧困縣黨政正職在完成脫貧任務前,原則上不得調離。
在脫貧攻堅上弄虛作假,歸根結底是錯誤的政績觀在作祟。有效解決“數字脫貧”的辦法,是建立科學、嚴格、完善的監管機制,使“數字”無法兌水、無法加塞、無法摻假。當下,國務院扶貧辦大力倡導的第三方評估、省和省之間異地交叉考核,都是鏟除“數字脫貧”土壤的好辦法。同時,科學監管也離不開群眾參與。比如,貧困村、貧困人口精準識別,誰是貧困戶、哪個村最窮,當地群眾最清楚,關鍵是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嚴格按照程序辦事。脫貧摘帽也要依靠群眾、經得起群眾評議,這樣的脫貧才真實可信。
總之,“數字脫貧”等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必須及時解決,否則既影響脫貧攻堅進程,還會損害黨和政府形象。對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切實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最嚴格的評估考核,嚴肅查處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確保脫貧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據悉,去年全國動員近200萬人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進村入戶摸底排查,共剔除識別不準人口929萬、補錄貧困人口807萬。這些舉措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扶貧精準度,對個別地方搞“數字脫貧”是個警醒。
?
?
相關鏈接:
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打贏脫貧攻堅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