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網報道,2016年,國家衛計委發布《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流動人口規模已達到2.47億人,占總人口的18%,相當于每六個人中就有一人在“漂”。以北京為例,租客平均換房時間為11個月,大部分在8個月到14個月之間。這意味著,“北漂族”平均一年左右就需搬一次家。房租上漲、中介費難退回、東西太多不得不扔……每搬一次家,總有新的挑戰擺在“漂一族”的面前。
不靠譜的房東,黑心的中介,說起“漂一族”的租房經歷,很多小伙伴都是“一把辛酸淚”。從統計學的角度看,大多數“漂一族”的租房青年應該處于20歲至35歲之間,因為異地求學或者求職創業等原因,選擇離開家鄉租房居住,更多的人來自于農村或者是二三線小城市。對于他們來說,選擇到大城市租房打拼,是為了圓心中的一個夢,動力來自于強烈向上流動的期望,有人將這些“漂一族”稱為“智力型移民”,這一群體正在為城市的人才市場帶去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和生機。
古語有云,有恒產者有恒心。由于經濟條件和房價不斷上漲的多重因素疊加,能在大城市購房安家的“漂一族”尚屬少數,多數人還得年復一年地“漂”下去。如果缺乏對于住房租賃市場的有效保障和嚴格監管,面對日益高企的房租,畸高的房價,有的租房者很可能會因此被迫離開打拼奮斗的城市,甚至喪失即將迎來的發展機遇。保障“漂一族”的基本權益,替他們找到安穩的家,其實也是穩定一座城市的人力資源市場,建立保障人才的有效機制。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面部署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工作。《意見》明確,到2020年,基本形成供應主體多元、經營服務規范、租賃關系穩定的住房租賃市場體系,基本形成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續的公共租賃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市場規則明晰、政府監管有力、權益保障充分的住房租賃法規制度體系,推動實現城鎮居民住有所居的目標。
其中,重點提及將要完善公共租賃住房。推進公租房貨幣化,提高公租房運營保障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和青年醫生、青年教師等專業技術人員,凡符合條件的應納入公租房保障范圍。鼓勵地方政府采取購買服務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將現有政府投資和管理的公租房交由專業化、社會化企業運營管理。大力發展公租房市場,是讓“漂一族”安家樂業的有效手段。然而,從現實的角度講,不少地方的公租房仍然面臨門檻設置過高,以及公租房地理位置過偏,接駁公共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讓租房者無所適從。如果能夠從這些短板著手,建立健康、有序的租房市場,為租房者提供穩定優質充足的房源,就能從很大程度上消解“漂一族”的焦慮和擔憂,清除他們為事業打拼的后顧之憂,而于城市發展來說,也大有裨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