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這些被比作“清流”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開始走紅,終于打破了音樂選秀、明星音樂競技真人秀“霸屏”的格局,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此之后,安徽衛視在周五晚間黃金時段推出國內首檔大型中國風音樂競唱節目《耳畔中國》。(3月22日《中國青年報》)
在新形勢下,國內電視娛樂節目面臨新的定位和整合。同時,隨著人們對優質國貨的需求回暖,文化藝術上的中國化和民族化也愈發成為觀眾期待與選擇。在此大背景下,《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等文化類節目備受推崇,而以“音樂版《中國詩詞大會》”走入大眾視野的中國風音樂競唱節目《耳畔中國》也引發了一陣民族音樂熱潮。
近些年來,音樂選秀類節目我們沒少見,但多以娛樂為主,鮮有真正將音樂放在第一位的。或許正因此,“人紅歌不紅”的現象頗受爭議。而《耳畔中國》則以傳承民族音樂為己任,將民歌文化與電視娛樂進行無縫勾連,從而在歌聲中,帶給觀眾藝術上的享受和心靈上的熏陶。
《耳畔中國》并非簡單的民歌競唱,而是對來自中國各個地域、各種風格的本土音樂的一次大巡禮,堪稱一場文化盛宴。正如該節目音樂總監撈仔所言,有太多散落在民間、沒有挖掘出來的好音樂,“需要有一檔節目將它們一一呈現出來。”節目還邀請到曾擔任《中國詩詞大會》評委的著名學者酈波教授,現場講解歌曲背后的文化知識與淵源,讓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能夠理解到民歌的“前世今生”及其所展示的人文情懷,起到寓教于樂、文化育人的功效。
該節目開播以來,已經有很多耳熟能詳的民歌被選手翻唱,如《誰不說俺家鄉好》《趕吁歸來阿哩哩》《北京的金山上》《八月桂花遍地開》等。也有一些民歌是很多觀眾不太熟悉,甚至是首度進入觀眾視野的,如《咕嚕山歌》《一對對鴛鴦水上漂》等。但不管觀眾熟不熟悉或喜不喜歡,這些民歌在節目中被選手們用不同風格翻唱以后,都展現出了特有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觀眾,感染著觀眾。有一期節目中,一位選手以一首《我的祖國》征服全場,更被喻為是“四兩撥千斤又打動人心”,贏得了熒屏內外的最大共鳴,評審閻維文、王黎光、雷佳以及“觀察員”酈波也贊不絕口,堪稱“八方點贊”。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老歌翻唱的問題。好多老歌,是帶有一定生活烙印的,有時候一首歌就是一段歷史。重聽這些老歌,可以讓人的心靈重新喚起對過去美好時光的回憶,倍感溫暖。比如《我和我的祖國》《我的中國心》等,雖然風格迥異,內涵各有側重,但總的來說,都比較充分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代表了一個年代的人文特色。這些歌曲只要有人在舞臺上重新演唱,依然會受到人們喜歡,并讓人產生回味和共鳴。在各種風格歌曲不斷涌現的今天,重聽這些經典老歌,還真有種重回過去的感覺。
其實,無論是哪個年代和時代,都免不了要翻唱經典老歌。而且,每次翻唱,都會有新的感受。同時,還有好多經典老歌,因為內涵豐富、旋律優美、易于傳唱、廣受歡迎等而被當今歌手重新演繹,賦予其新的音樂元素和時尚風格,再次獲得了流行生機。特別是港臺地區,這種現象更為明顯,而且非常成功。比如《熱情的沙漠》被庾澄慶翻唱,《龍的傳人》被王力宏翻唱,《站在高崗上》被張惠妹翻唱,等等,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國內的好多經典老歌,尤其是民歌,是很值得經常拿過來,重新唱一唱的,一定會越唱越有魅力,越唱越有新意。周華健曾在他的個人演唱會上翻唱《鳳陽花鼓》和《南泥灣》,趙傳也曾翻唱過改編自廣西民歌的《心想唱歌就唱歌》,均產生了不俗反響。
“大美之中國音樂,至善之華夏文明。”《耳畔中國》致力于傳承和發揚優質的“國貨”音樂,喚醒人們血液里的民歌記憶,折射出電視媒體的藝術情懷和文化擔當。喧囂的娛樂聲中,有這樣一股文化“清流”在涌動,實乃觀眾之幸,中國民歌之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