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工匠精神”正成為一個熱門詞,號稱“世界工廠” 的中國不是沒有,但嚴重缺失。究其根本,反映了心態、制度、文化和經濟的哪些問題?德式、日式“工匠精神”各有什么樣的特點?工匠精神面臨哪些現實挑戰呢?在23日舉辦的分論壇“工匠精神——把‘制造’做到極致”上,來自中外的各位與會嘉賓就現代社會及企業發展中,工匠精神的傳承問題分享了各自的觀點和看法。
特派記者 史瑞麗
需要師徒傳承
何謂工匠精神?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有著自己的解釋:工是工作,干活;匠是技術、技藝;加個精神就是價值觀、思想文化。工匠精神是積累下來的經驗,沒有積累,就沒有工匠精神的奇跡。他指出,現在的體制機制并不支持這種傳承,但故宮博物院一直在自主開展師徒傳承探索。不同時代,工匠精神內涵不一樣,積累、傳承是工匠精神的必備要素,職業教育、師傅帶徒弟是很好的傳承途徑。
日本國寶級山水大師枡野俊明認為,工匠精神不光是技術,還包含感性、哲學、生活方式、理想信念等,是多維的。工匠精神與大眾教育培育標準化人才不同,需要師徒傳承。事實上,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有師徒傳承的文化傳統,這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枡野俊明堅定地認為,工匠精神是人與人的傳承,這在當今世界是一種寶貴的價值體系。
意大利CANDY董事長Aldo FUMAGALLI認為,中國市場在過去幾十年中相對封閉,所以中國的工匠精神沒有出口、傳播到海外去。隨著越來越開放,中國的工匠精神日益為世界所熟知,且在發展的同時,還需要打造好的品牌,中國產品需要和其他國家的產品通過不同的特色品牌區分出來。
不會被機器人取代
大數據、云計算到來的今天,工匠精神的作用和局限性會有什么樣的改變、會受到機器人的威脅嗎?單霽翔認為,雖然今天有計算機、新技術加工技術,但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機器人也取代不了全部工匠精神的內涵。因為機器人本身就是工匠精神建造出來的,沒有工匠就沒有機器人,沒有研發就不可能有更好的機器人。
威盛電子董事長陳文琦認為,工匠精神和科技創新并不一樣,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但工匠精神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追求的態度,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是典型的科技創新,只是在特定領域運用時超越人類,但在通用型智慧領域,如學習能力方面暫時無法替代人類。
呼喚職教持續投入
工匠精神如何才能更好地傳承呢?單霽翔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重視職業教育,一代一代地把傳統文化梳理傳承,使今天的社會尊重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能夠不斷影響生活。因此,中國的工匠精神呼喚職業教育的持續投入。
“德國職業教育成就了德國的工匠精神。”作為具有300年發展歷史的企業——德國萊茵集團CEO Michael Fübi認為,質量、敬業、耐心是工匠精神的體現。過去的工匠精神意味著手工制作,現在和未來的機器生產也包含工匠精神。高精尖的設備不可能由機器人來做,而是由受過良好教育的工匠來做。工匠精神需要時間、需要耐心,不能浮躁。
Michael Fübi特別指出,中國需要政府、大家、企業共同投入舉辦職業培訓學院,培養中國工匠精神。
?
?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