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岐黃在一處巖壁下采菟兒茶。
入深山,嘗百草,像猿猴一般攀緣在懸崖峭壁上采集藥材,夜間露宿山間,用石頭灶臺生火做飯。這種職業就是采藥人。年近70歲的吳岐黃已經在粵北的深山老林中采藥50多年,是當地僅存的職業采藥人。他走遍粵、湘兩地大山,用采回的山草藥治好了很多患者。立春過后,清明節前后,正是春季草藥采集的高峰時節,也是采藥人最忙碌的時段。近日,本報記者跟隨這位老采藥人,實地體驗了一回采藥人的艱辛。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歡歡
清遠市高田鎮的一處山腳下,隨著幾聲犬吠,吳岐黃端著一碗面條從屋里款步行出。因常年在野外采藥,吳岐黃皮膚黝黑,身體看起來非常魁梧壯實。他的普通話帶著當地口音,有些難懂。院子里,堆放著很多如木柴一般的中藥切片,還有一些樹枝藤蔓。
詩意生活:喝野菊花茶吃鮮花餅
“這是草珊瑚,專門制作草珊瑚含片的,也叫九節茶,清熱解毒。這個是山龍眼,去水消腫,祛除產后風,也可治肝癌。這種是兩面針,可以治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以前用人工切,現在可以用機器了,方便很多。”說起中草藥,吳岐黃很有神采。
院子角落還堆放著一堆干柴。徒弟阿蘭說,這是用來燉煮沐浴湯藥用的。泡草藥浴要四大桶水,要用柴火煮,讓草藥中的精華完全溶于水。吳岐黃的兩個徒弟每天輪流操作,凌晨3時就要起床熬藥水。
柴房對面是熬藥間,里面并排放著4口大鍋,空氣中散發著濃烈的中草藥香。阿蘭說,熬制這種草藥需4-5個小時。
吳岐黃是中草藥世家。他記得,祖父從小就帶著他用中草藥給村民們看病。他的中草藥技藝,來自父親的傳承,也來自拜師學藝。他的師傅是梅州一個寺廟的老禪師。在他17歲那年,父親打聽到禪師經常在大山深處采集中草藥,于是將吳岐黃送去學藝。師傅將他的名字從吳俊朝改為吳岐黃。
“采藥是一門非常難學的技藝,光入門就需要5年時間。”吳岐黃說。需要辨識的中草藥太多。認藥也分一看、二摸、三聞、四嘗。沒有實物的草藥就需要看醫書,像《本草綱目》《唐本草》。當年師傅領他進門,首先教的是辨別有毒草藥。毛地黃、大茶藥(斷腸草)、馬錢子、夾竹桃、洋金花(曼陀羅)、雷公藤……師傅領著他挨個辨認,認錯了就要挨板子。5年下來,他已經可以辨別200多種草藥了。接下來學習如何在懸崖峭壁上打繩結,采集一些罕見的“仙草”。
吳岐黃的家就在山腳下。他用木板和藤蔓在院子里搭起一個茶棚。他喝的茶是從山上采回來的野山茶和野菊花,還用山上采的鮮花做成鮮花餅。生活悠然自得。
吳岐黃在山間拔草藥。
行有行規:入山前要先祈福
69歲的吳岐黃依然每天上山采藥。他的作息十分規律,晚上10點之前睡覺,早上5點鐘起床,這是他50年來上山采藥養成的生物鐘。本報記者近日也跟隨吳岐黃體驗了一回深山采藥。
頭天晚上,吳岐黃就把進山所需的裝備準備好了:一雙登山鞋,一把柴刀,一個鏟子,一個望遠鏡,兩個蛇皮袋。蛇皮袋里裝饅頭、面包等干糧,還有一壺水,返回時裝藥材。平時一個人上山,吳岐黃還隨身背一個小鐵鍋,裝一袋米,一袋引火柴,帶上打火機,用于迷路后露宿山間時生火做飯。
吳岐黃告訴記者,粵北山中有幾百種山草藥。小時候出去采藥,凌晨3點鐘就起床出發了,因為有些草藥必須帶著露水采。那時穿帶釘草鞋,背竹簍。盡管竹簍邊上纏著一圈布條,但一天下來背竹簍的地方還是要磨破皮。更凄慘的是穿草鞋爬山:天晴時一天下來腳上磨得全是水泡,需要用刺把水泡挑破,用布條纏住繼續趕路。下雨天,草鞋行走泥濘的山路上像跳舞一樣。半天下來,他就成了泥人。
早上5點多,天還沒亮,廚房傳來吳岐黃做早飯的聲音。6點鐘,吳岐黃帶著兩名弟子準時出發。行前,他先進行了“祈福”儀式。他燃起一支香,口中默念著山神、藥王爺的名字,祈求保佑進山順利。“這都是祖師爺傳下來的。” 吳岐黃說,采藥行業有很多行規。一是不管藥材多貴重,不能全部挖走,要給后人留下藥源。二是獨苗、幼苗不采,讓山間的草藥能生生不息。三是上山前要祈福祭祖,默念神農、藥王爺、山神的名字,祈求采到更多名貴藥材,也希望山神保佑平安,避開野獸。四是和同伴進山要少說話,相互之間不直呼其名。
一小時車程后,一行人來到一處彎曲的羊腸小道。連日大雨,路面濕滑,藤蔓縱橫,吳岐黃在前面用柴刀撥開雜草和樹叢,如履平地。“這種叫做紫花地根,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女性乳腺增生有效。這是目鏡草,有祛風濕、通絡、降血壓的功用。”吳岐黃向弟子介紹山中草藥,如數家珍。
吳岐黃家里收藏著他在深山老林中采回的名貴藥材。
遍訪大山:能辨識800多種中草藥
吳岐黃記得,小時候有位村民右腿被蛇咬了,問了很多醫生都說要截肢。最后,父親用中草藥口服加藥浴把毒退了。從那時起,他就覺得采藥可以治病救人,功德無量。“等發現采藥的苦,已經迷上沒法退出了。”
他說,不同的山草藥要在不同的季節采摘。有經驗的采藥人都知道一句順口溜:春采茂葉,夏采紅花,秋后采根,冬拾枯花。3月份開始挖盤龍參,4月份挖半枝蓮,5月份是牛大力。
采藥人,首先要有基本功。入山采藥前要了解地形,山中有沒有毒蛇猛獸出沒。要像個土地爺一樣有空就去巡山,遇到不認識的草藥就問師傅,時間久了,山里哪個角落有什么草藥,心里都有數。其次,采藥人還要有好眼神和嗅覺。 “幾百米開外的藥材我都看得一清二楚。不僅靠眼看,還靠鼻子聞。”吳岐黃自豪地說。
記者發現,吳岐黃不走大路,專門走草叢,拿著柴刀一路披荊斬棘。“草藥一般都在少有人走的地方。”吳岐黃說,清遠有很多大山。到粵北韶關的丹霞山,再往北到湖南的莽山,山中都有很多中草藥。50多年間,他已經訪遍粵、湘兩地的大山,能辨別出800多種中草藥。對吳岐黃來說,漫山遍野的中草藥都是寶,一年到頭都采不完。
危險行當:在懸崖峭壁上“蕩秋千”
在吳岐黃的記憶中,粵、湘兩地的深山老林中有很多野獸、毒蛇,采藥人從小就要訓練出矯健的身手和野外生存能力,尋找水源、野果,認路,生火,這些都是基本功。如果被毒蛇咬傷,也要及時用草藥解毒。“半枝蓮、大葉七星劍、白花蛇舌草這些都能用來治蛇毒。”有時為了找一種草藥,要在山中待上兩三天,在山中生火露宿。
采藥中碰到野豬、蛇更是常有的事,還會失足掉落,輕則摔傷,重則粉身碎骨。30多年前,在韶關的巖壁上采集草藥時他不慎滾下了山,險些沒命。所以,在懸崖峭壁上采集名貴藥材,通常需要兩人同行。繩子一端系在山頂的大樹、巖石上,另一端拴在腰間,如果山頂沒有可以固定的巖石,就讓一人坐在山頂,把繩子系在腰上,抱住山上的巖壁,另一端拴在采藥人身上,慢慢放下繩子。采藥人在巖壁上緩慢挪動,尋找藥材。他把這個過程形容為在懸崖上“蕩秋千”。“有些懸崖土質松軟,除了擔心自己跌落懸崖,還要防止從山頂上滾落石頭。”
1965年,吳岐黃剛開始學采藥時,站在幾百米高的懸崖頂時,雙腿也有些發抖,但經歷多了就習慣了。“年輕時就像猴子一樣,百十米高的懸崖,爬下去也不怕。一天走上百十里路不是問題。”如今,他歲數大了,也不再冒這個險了。
最大愿望:把采山草藥技藝傳下去
吳岐黃在高田鎮名氣不小,幾位村民告訴記者,村民們平時有個頭疼腦熱都會去找他,他也是鎮上唯一一位專職采藥人。“他用的是中草藥,毒性小。他那里經常有別人治不好的病人送過來。”
讓吳岐黃擔憂的是,自己快70歲了,上山越來越困難,而自己這一身好手藝卻沒有人掌握,恐怕要失傳。為此他收了兩個徒弟。但對于學習效果,他不太滿意。“現在才學了皮毛。山草藥技藝,靠的是苦功,要坐冷板凳,三年五年在山里摸索。天天在深山老林里,有時還要露宿山野,現在的年輕人難吃下這種苦。”吳岐黃希望有更多的有心人來找他學藝,他也很樂意將自己采山草藥的技藝和療法傳承下去。他還向清遠市清新區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以此讓這種傳統文化發揚下去。
記者體驗:
深山奔襲12小時
他如履平地
冒雨在雜草中走了兩個小時,吳岐黃卻毫不喘氣,依舊趴在草叢中,挑選草藥。有些根系埋藏較深的,他就用小鏟子將根部的泥土挖松,慢慢掘出來。中午12時,在一處十幾米高的巖壁上,吳岐黃像猿猴一般攀了上去,驚呼“快看”,語調中滿是驚喜。這是一種高約10厘米的小草,星星點點的淺紫碎花順莖盤旋而上,像一條小龍。“這種草叫盤龍參,只在清明前后才有,一天下來找不到兩三株。比冬蟲草還珍貴,一兩能賣幾百元。可以治療痛風、糖尿病、高血糖。聞起來像人尿,熬出來的水卻很清香。”吳岐黃揮舞著雙手,一口氣說了一大段。
挖草藥也需要技巧。一位弟子把一個藥苗挖斷了,吳岐黃大呼惋惜,讓她把斷苗撿起來。“藥材是采藥人的心血,半點也不能浪費。”吳岐黃邊說邊向弟子展示如何用好藥鏟。“鏟子要貼地,用巧勁。熟練的采藥人,一鏟子就出來一棵,一天下來能采上百斤藥材。”
午飯吃的是早上帶的饅頭,喝的是山泉水。開飯之前,他掰了點饅頭丟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詞:“藥王爺、山神爺保佑。”休息半小時后,一行人繼續開始尋藥之旅。
“平地上能采到的都是普通草藥,想采到‘仙草’就要爬懸崖峭壁。”吳岐黃說,珍貴稀有的草藥往往生長在人跡罕至之處,比如七葉一枝花、何首烏。
到傍晚6時,天色已經擦黑,奔波了12個小時的一行人開始下山。吳岐黃依然健步如飛。
?
?
相關鏈接:
女子照顧癱瘓丈夫15年不離不棄 獨自上山采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