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療癌癥時,如何使化療藥物在人為控制下發揮療效,抵達病灶的同時而不傷及健康細胞?為解決這一問題,俄羅斯研究人員研制出一種可遙控投藥的“蜂窩彈”。
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物理系研究人員塔馬羅夫和同事在美國《控制釋放雜志》上報告說,他們以硅為材料制作出一種具有蜂窩般孔隙結構、尺寸達到納米級的顆粒,然后將抗癌藥物阿霉素填入硅納米顆粒的所有孔隙,再用特制的聚合物包覆層將硅納米顆粒包裹起來。
據塔馬羅夫介紹,如此批量制成的“蜂窩彈”在抵達癌癥病灶之前,被上述聚合物包覆層“封存”在硅納米顆粒孔隙內的阿霉素不會泄漏出來。在遇到特定的癌細胞后,這種包覆層的材料能與癌細胞相互融合,進而潛入癌細胞內部。
研究人員說,當“蜂窩彈”潛入癌細胞后,用射頻電磁輻射或脈沖式紅外線設備從外部“照射”生物體。由于“蜂窩彈”的包覆層具有熱敏性,當加熱到45攝氏度時,包覆層能夠徹底破裂萎縮,硅納米顆粒孔隙內的阿霉素可以完全釋放出來,在癌細胞內發揮作用。
動物實驗顯示,患肺癌小鼠一次性服用“蜂窩彈”,小鼠腫瘤生長受到了顯著遏制,壽命比接受常規化療的肺癌小鼠更長,且硅納米顆粒可被機體分解,不會產生危害。
塔馬羅夫介紹說,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調整優化這種硅納米顆粒的尺寸和包覆層材料的密度,以便提高這種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今后開展人體臨床試驗做準備。
?
相關鏈接:
俄羅斯前議員在烏克蘭基輔市中心遭槍殺 兇手被抓?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