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石山鎮有個奇特的景觀,火山石上生長著翠綠茂密的石斛。火山石斛基地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可觀收入,石山鎮施茶村黨支部書記洪義乾喜笑顏開,“火山石斛的品質好,現在已經供不應求了,擴大種植面積是必須要走的路。”
       
     您當前的位置 : 海南新聞>

    不缺原料不缺技術 海南熱帶農產品加工何時“墻內香”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7-03-28 10:35

      海南在原料上有優勢,也擁有技術研發體系

      熱帶農產品加工何時“墻內開花墻內香”

      在萬寧的口味王東澳鎮基地,工人在加工檳榔產品。本報記者袁琛攝

      核心提示

      海口石山鎮有個奇特的景觀,火山石上生長著翠綠茂密的石斛。火山石斛基地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可觀收入,石山鎮施茶村黨支部書記洪義乾喜笑顏開,“火山石斛的品質好,現在已經供不應求了,擴大種植面積是必須要走的路。”

      石斛的種植面積一旦擴大,僅靠賣鮮條,恐怕無法完全解決石斛的銷路問題。延長產業鏈,開發石斛新產品,將特色轉化為更大的效益——海南詩博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玉萍嗅到了其中的商機,她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使用熱科院生物所提取石斛成分的相關技術,打造石斛護膚產品。

      “我們以石山鎮石斛基地為原料生產地,以熱科院生物所提供的技術為核心技術,并把這一技術在廣州進行轉化加工生產,海南再作為主銷售陣地。”李玉萍的話透露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石斛加工成護膚品的過程其實就是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過程,而其間最重要的加工環節并不是在海南完成的,但原材料和加工技術卻又都是“海南牌”。

      不僅是石斛,這類現象在海南熱帶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中較為普遍。科研成果的轉化并走向市場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熱帶農產品的精深加工過程。不斷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優化產品結構,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也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熱科院加工所近兩年技術轉讓13項,僅有1項是在海南轉化投產的,其他都在廣東、浙江等地轉化。

      海南熱帶農產品加工并不乏優質原材料,也不缺技術,也有市場需求,何時能“墻內開花墻內香”,助力“海南牌”農產品邁向更廣闊的市場?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生物所的科研人員在試驗室分離石斛中的有效成分。本報記者蘇曉杰攝

      以前,“原料為王”現在,“市場為王”

      與石斛的鮮條市場價格相比,運用熱科院的技術,提取石斛成分加工成護膚品后,市場價格能高出8倍左右

      以特色農業為主的海南,要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加工業,通過加工,才能把特色轉化為效益。這一觀點已成為業內專家、企業的共識。

      目前,石斛的市場價約400元每斤,經濟效益可觀。但李玉萍粗略算過一筆賬,與石斛的鮮條市場價格相比,運用熱科院的技術,提取石斛成分加工成護膚品后,市場價格能高出8倍左右。

      “海口地處火山巖地帶,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土壤肥沃、富硒,最適合石斛生長,產出的石斛營養價值高。”李玉萍說。

      說到深加工產業帶來的效益,就不得不提檳榔產業。目前,我國檳榔產業總產值約500億元,湖南占300多億元,海南占100多億元,而湖南檳榔產業發展的原料100%源自海南。

      “海南在原料上有極大優勢。”湖南口味王集團海南分公司總經理曾海東說,但深加工環節迎合了消費者需求,是擴大市場的關鍵,這是粗加工遠遠達不到的。

      對檳榔加工產業發展,他建議,海南應該扶持種植戶和粗加工發展前端產業鏈,同時培育新企業的規范化運營。

      “當產品供過于求時,市場為王;當供不應求時,原料為王。”海南聯合檳榔產業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陳勝庭說,自2010年口味王集團在萬寧興建檳榔深加工廠時,瓊湘檳榔深層次的合作就開啟了,口味王的引進不僅服務了海南稅收,也帶來了就業機會。

      特色加工容易被挖掘,卻不容易做到極致

      缺乏龍頭企業涉及加工的企業規模較小

      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熱帶寶地”,生產優質的椰子、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然而,記者在各大電商平臺上發現,一些諸如初榨椰子油護發護膚精油、椰子水、乳膠床墊等“網紅”產品,產地多標注為英國、泰國等,選用海南原材料、通過海南企業加工走出去的熱帶作物產品鮮見蹤影。

      “海南不缺加工熱帶農產品的技術,但海南農產品加工的確很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李積華說,近兩年熱科院加工所僅在海南轉化了一項技術。其研發的有關沉香精油提取技術以3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了海南天香文化有限公司,同時加工所還持有該公司股份。

      熱科院加工所近兩年技術轉讓13項,僅有1項是在海南轉化投產的,其他都在廣東、浙江等地轉化。為什么技術轉讓投產的份額在海南這么少?李積華坦言,海南缺乏熱帶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有加工鏈條的企業規模又較小,出不起技術轉讓費,公司實力遠不比內地公司,這是制約公司走精深加工路子的重要因素。

      選擇余地太少

      配套服務跟不上

      取之于海南、用之于海南。既然致力打造生長自海南石山的石斛護膚品,李玉萍不是沒有想過將產品加工環節放在海南。

      “加工生產一張面膜,需要多個環節和工序,而每道工序的完成用到的機器又不同,一套面膜做下來需要的也不止一家工廠。”李玉萍說,一套面膜產品尚且如此,尋找打造一套護膚品所需的工廠得有更多的選擇。在李玉萍最初給產品做包裝時,在廣州找了上百家工廠才選定一家合適的。“在海南做護膚產品的加工,選擇余地太少。”

      創業初期,海南馫隆咖啡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健翔為了實現咖啡種植、加工、銷售等都在海南完成,引進了一整套咖啡產品的加工機器。但是,“一些在海南不常見的加工設備一旦出現故障,在本地修復成本很高。”陳健翔說,海南產品加工沒有形成“一條龍服務”,產業配套跟不上。

      “海南農產品加工準入門檻較低,同質化競爭嚴重,也缺乏核心品牌概念。”李積華說,受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沖擊,在熱帶水果、橡膠等產品的加工上,海南的農田規模少,人工成本高,如果不走精深加工,想要分市場一杯羹多少會有些吃力,精深加工對種植規模和質量、加工技術和工藝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沒有規模種植,“一切都是空談”

      “嚕吽”品牌創始人、海南昂侯嘀農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呂慶臣表示,山柚油加工市場這幾年異常活躍,但真正盈利的沒幾家,由于本地產量有限,一些企業為降低成本,用內地原料冒充本地原料,打價格戰,攪亂市場。

      對此,科研院所也在積極和企業合作,從基地、加工和市場三個環節入手,打通一、二、三產業融合,從源頭上保證原料質量,從技術上予以支持。

      但在實際操作中,海南萬寧欣隆可可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李良彬卻發現,正是因為海南優越的自然環境,農戶種植熱帶農作物的選擇有很多,面對一項新的作物,海南農戶有些信心不足,他們更愿意種冬季瓜菜等作物,對可可這類附加值很高的作物不感興趣。

      “可可種植沒有規模,一切都是空談。”李良彬說,可可種植至少要推廣到1萬畝,生產1000噸可可豆,才有機會走上規模化的道路。

      有專家分析,由于自然環境的稟賦,海南熱帶農產品加工種類繁多,不管是熱帶水果、水產、南藥等,還是其他熱帶經濟作物等,本土企業規模偏小,加工品種單一,停留在粗加工層面的現象較為普遍,容易產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特色加工容易被挖掘,卻不容易做到極致。

      找對路子抓到點子,才能讓原材料身價翻倍

      摸清家底,打造拳頭產品

      “石斛、沉香等南藥是海南特色,做好深加工,打造功能性農產品可以占據市場份額。”李積華建議,要改善目前熱帶農產品加工小而散的局面,政府在“三產”上要有清晰的規劃,確定打造最有海南特色、最適合加工的幾大農產品,重點扶持,率先打出效應。為了拓寬銷路,扶持企業發展,政府也可以為待售的熱帶農產品建立綠色通道。

      采訪中,多位業內專家和企業家都認為,海南的旅游優勢、資源特色優勢和生態優勢是做大做強熱帶農產品加工的基礎。

      “建議政府不要過于強調本土企業和非本土企業,能不能在本地產生效益才是王道。面向的是全國市場,要想辦法擴大消費者需求,擴大市場占有量。”曾海東說,通過深加工扶持更多附加值高的本土品牌是個路子,但品牌培育是個持久戰,扶持本土企業以及引進龍頭企業都是推動深加工發展的有效措施。

      曾海東說,海南的熱帶特色農產品盤子很大,要根據市場情況摸清楚哪些適合做深加工,哪些能真正做出屬于海南響當當的牌子,一提到該產品就能立刻想到海南。“希望政府有關層面做好引導,重點扶持。”

      重視人才培養

      既要懂科技,也要懂市場

      曾海東告訴記者,深加工最講究加工工藝的成熟度以及對消費者喜好的把握程度,并隨時根據市場需求打磨技術,調整配方,不斷優化產品結構。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也明確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優化產品產業結構,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

      研發技術是科研院所的本職。記者了解到,熱科院椰子所、生物所、加工所等都在積極做好服務熱帶農產品加工的技術研發。熱科院生物所副所長戴好富介紹,近年來,生物所在南藥領域研發了56項技術,與3家本省企業打造了48個南藥類產品。

      熱帶農產品加工,能讓不少新技術從“高閣”中走出,走入市場。“從科研成果來看,目前熱帶農產品加工所需要的技術優勢愈加明顯,下一步希望繼續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力度,助推新開發的海南熱帶農產品走進市場。”戴好富建議,政府應重視科技、重視人才;企業增強對科研成果的認識,找準與市場相對應的科研成果和發展路子;科研人員也要熟悉市場,依照市場需求適時地轉化科研成果;科研院所也要不斷培養既懂科技也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多方共同努力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加快科技興農步伐。

      擁抱全域旅游,打造高端品牌

      海南的旅游市場不可估量,隨著全域旅游建設的不斷深入,新鮮的旅游業態也呼之欲出。

      如今,熱科院正積極和企業合作,發揮“技術+市場”雙效作用,依托旅游市場發展熱帶農產品加工。沉香、石斛、咖啡、可可等產業,都已將自身的產業發展與旅游市場結合起來,集合了種植、采摘、加工、觀光、旅游、休閑等業態,打造“三產”融合。

      李積華建議,政府、企業、科研院所要善于把已有的優勢轉化為成果。隨著海南健康醫療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海南要不斷挖掘地域特色,打造特色鮮明的海南熱帶農產品。

    ?

    相關鏈接:

    離職員工自購原料生產138萬元假保健品
    貴陽破獲特大制販毒案 繳獲制毒原料900余公斤
    一家原料藥最多對應169家制劑企業 原料藥壟斷怎解?
    今年春節北京十大廟會現場經營“肉串”須明示其原料

    ?

    相關鏈接:
    今年春節北京十大廟會現場經營“肉串”須明示其原料
    一家原料藥最多對應169家制劑企業 原料藥壟斷怎解?
    貴陽破獲特大制販毒案 繳獲制毒原料900余公斤
    離職員工自購原料生產138萬元假保健品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王玉潔] [編輯:馮韋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