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5年4月3日,習近平來到北京市朝陽區孫河鄉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
三、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類既是環境的消費者,又是環境的塑造者。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要樹立生態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形成崇尚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良知,像對待自己和人類一樣對待自然;認清人們所共同面臨的嚴峻生態形勢,徹底摒棄“人是自然的主人”的傳統觀念,尊重自然的優先性,樹立生態憂患意識,愛護自然、美化自然。習近平強調:“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行為和自然環境之間存在一種交互作用關系。在自然的整體中,人與自然都各自處在相應的位置,并發揮著相應的有限的作用。誰都不能超越自己的位置,這樣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才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給整個自然界帶來的生態危機日益加深,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與進一步發展。把人和自然截然對立起來,毫無節制地掠取、支配自然的行為不但破壞了自然,而且直接導致自然界以自然災害的形式向人類“報復”。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習近平指出:“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環境,環境總有一天會翻臉,會毫不留情地報復你。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有生態文明,才有文明中國;綠色常在,才有美麗中國。習近平強調:“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中國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
?
?
?
?
相關鏈接:
習近平總書記植樹的“小細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