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時。4月4日是我國一年一度的清明節。與諸多民俗佳節被異化為購物促銷的盛宴不同,清明節帶給人們更多的,當為對豐盈厚重的文明積淀和文化蘊含的反思與傳承。這既是匡扶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現實需要,更對激勵國人追夢前行具有積極意義。
作為清明節的“規定動作”,祭掃祖墓、追思先人的民間習俗由來已久。這似與古人們的一種原始認知不無關聯,即把冬去春來、萬物復蘇的陰陽交替視作大自然為仙凡兩界交流對話提供的溝通時機。后人通過對先人墓地的清掃、添土、拜祭、獻花,既表達對逝者的離別之苦、思念之切,祈禱他們的亡靈在天國安息,更祈求先人降吉祥于子孫,庇佑后代事業有成、光宗耀祖、身康體健;同時也讓先人的墓地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嶄新氣象。
傳承清明節掃墓文化,重在倡導慎終追遠、敦鄰睦族的孝親理念與感恩情結。人們應該力求以簡約、環保的文明方式寄托哀思,突出緬懷逝者德行、弘揚先人品格、實現前輩夙愿的祭拜主旨。這種孝親與感恩,不應只局限于對自己的家族先輩,需放大至對民族歷史的追憶和對英模先烈的敬仰。要通過包括網上祭祀在內的各種方式,弘揚孝道、重溫歷史、紀念先烈,引領和培育尊老敬老、知恩圖報的美德風尚。
作為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更有著適于春耕播種的時令特征。從“立春”的春意萌發,到“雨水”的潤物無聲,再經“驚蟄”和“春分”的蟄蟲出動與地氣回升,“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的清明節堪稱農事開端的標志性節日。正所謂“清明前后,種瓜種豆”、“一年之計在于春”。傳承清明節中“插柳”習俗,就當不誤農時季節,切實抓好植樹造林等農時活動,并由此激發起人們對綠化祖國、保護環境的責任擔當。
陽春三月,桃紅柳青,溪河泛碧,正是人們祛陰補陽、賞花游春、強身健體的大好時節。拔河、踏青、祓禊、蕩秋千、放風箏等清明傳統活動,既有舒筋健骨,為應對農事繁忙積蓄力量之意,更是親近自然、不負春光的實際體現。傳承清明節傳統文化,就當崇尚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人生理念,積極參與全民健身,攜帶親朋好友結伴踏青、領略美景、增進親情。
既有對往者的哀悼和對死亡的感懷,又有春木枯榮、歲月輪回對人心的撫慰與療傷,面對“悲欣交融”的清明節,人們當有更為深刻的人生體悟與價值拷問。莫負先人、銘記來路、勿忘初心、無愧時代、不辱使命,應是國人對清明節傳統文化的正確認知與現實傳承。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