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4月5日消息(記者 光明)“與其過多的人為設計,不如開啟自然的自組織或自我設計過程。”在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首席設計師俞孔堅看來,美舍河治理過程中必須實施“最小的干預”、“讓自然做功”, 摒棄固化河岸的傳統模式,轉而建設生態河岸和濕地。通過最少量地改變原有地形、植被以及人文痕跡,用最少的人工和投入,進行生態治理。
親水棧道將不同環境“串聯”起來
美舍河水體治理與生態修復正加快推進,“讓自然做功”理念已成為共識。恢復水域植被,拆除人為添加的“三面光”設施,讓河流水體重現自然風采,正在逐步實現。記者近日在美舍河長堤路生態修復示范段現場看到,兩岸的硬質護坡已被破除,整個河岸看起來往后移了很多。騰出的空間上,新修建了親水棧道。紅樹林苗已栽種在河道兩側,這里的水體鹽度適合種植。
“保護自然的最少干預并非是簡陋的設計,而是對水生態系統的理解,對自然發展過程的尊重,對物質能源的循環利用,對場地自我維持和可持續處理技術的倡導,對健康美學的發掘和對文化遺產的保留。”在俞孔堅看來,水是流動的,人也是流動的,人應該隨著自然景觀的流動而流動。自然的環境很豐富,且十分多樣,有林地、草地、濕地及人工改造的花園。應在不改變環境、不破壞地形、不砍一棵樹的前提下,通過人的流動、人類的活動將不同環境“串聯”起來。美舍河長堤路生態修復示范段,主體工程就是讓河流水體重現自然,一條親水棧道將不同環境“串聯”起來,做到了“最小的干預”。
“河漫灘不要去動它,野草也不要去動它,在這種意境中,輕輕的坐上當代城市人所需要的一條板凳。”俞孔堅說,這種板凳它最寬也就1米多,最窄的可以60厘米,它可以讓人躺下來休息。同時晚上是亮著燈光的,人可以沿著一條板凳,融入到周邊的環境中。很簡單,但這恰恰是城里人所需要的。
造淺灘樹島形成更健康生態系統
2002年秦皇島開始治理湯河,對河道進行渠化、硬化,但這卻讓水系與土地以及生物環境相分離,導致水污染加劇。為此,俞孔堅團隊在保留自然河流的綠色與藍色基底、最少量地改變原有地形、植被、在“紅飄帶”中預留動物通過的通道等基礎上,利用原有的場地要素進行設計,體現場地精神同時也最大限度節約工程費用,使湯河公園實現了華麗轉身。
在白鷺飛舞中,海口美舍河的生態修復也已經初見成效。俞孔堅曾經展望過河流生態修復完成后的景象——岸上樹木、河中水草,鳥兒歡鳴、魚兒嬉戲……如今這一目標正在逐步實現。記者近日在美舍河濕地公園鳳翔段看到,在鳳翔湖與乾坤湖的堤岸處,挖機正在進行破堤作業,打造淺灘和樹島,堤岸的岸線面積看上去增加了不少。
俞孔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把原來的堤岸做成小塊狀的淺灘或樹島,這里的水草包括水生的植物就有了更多的生長空間。鷺鳥、魚、蟹等生物也有了更多的覓食空間。”他介紹說,自然界沒有廢物。每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都有一個完善的食物鏈和營養級。河邊灘涂濕地提供多種生態系統服務,從提供棲息地到污染物去除、洪水存儲,以及微氣候的形成。他認為,應該將棲息島、岸坡和緩沖帶等橫向邊緣效應,實現在城市環境中。對鳥類棲息、筑巢以及對魚類繁衍、覓食、躲避、洄游等過程的保護,設計過程都盡量不要去擾動原有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交換活動。如今相關公司正通過種植生態水草,投放魚、螺、貝等,打造自然生態循環體系,使美舍河具有水體自凈及動物棲息雙重功能。
實施一定的生態工程措施,營造基礎環境后,“讓自然做功”,以水為媒介開啟自然系統自我修復和完善功能,這是俞孔堅倡導的方向。他說,美舍河的生態修復過程中,通過人工措施創造棲息的潛在環境后,依靠的仍然是自然修復功能。鳳翔湖與乾坤湖的堤岸處水、灘、島三方面構成,將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形成更健康的生態系統。
?
相關鏈接:
“大腳革命”的海南實踐 俞孔堅與海口城市更新之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