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3年5個月 廣州摸清可移動文物數量 一級文物633件(套)
清象牙雕佛像頭
民國象牙雕象橋
西漢絲縷玉衣
廣州日報記者從昨天“第一次全國全省可移動文物普查總結電視電話會議”上獲悉,歷時3年5個月,廣州共查明符合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要求的各類可移動文物(含自然類化石標本文物)177430件(套),實際數量333491件,其中一級文物633件(套)。記者了解到,本次普查廣東全省共有4000多名文物普查工作者參與,摸查了403家國有單位,記錄了82萬多件(套)文物(藏品)信息。
國有文物收藏單位60家
記者獲悉,廣州下一步將繼續做好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工作,結合普查工作實踐探索廣州市文物登記備案制度,同時,組織編寫《廣州市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文物精品圖錄》(暫定名)等相關圖書,展現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將此次普查的成果惠及廣大民眾。
據了解,廣州市參加普查工作的區共有12個,普查認定符合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條件的國有文物收藏單位達60家(其中市屬收藏單位30家)。此次通過對廣州全部國有單位的調查及文物基本信息的全面登錄,全面摸清了廣州國有可移動文物的家底,全面掌握了廣州市現存國有可移動文物的數量、保管單位、保存狀況和使用管理情況。
據統計,廣州市參加普查的工作人員有376人,加上與中山大學合作為普查提供信息登錄服務的學生共達400人,這些人員成為文物工作的后備軍;本次普查過程中,也提升了涉及單位的公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促進文物實現歸口管理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次普查,促進文物實現回籠歸口管理。記者了解到,本次普查中發現有一組由5只大象組成的民國象牙雕象橋,造型精美寓意吉祥,原屬廣州市公安局荔灣分局,普查后正式撥交由荔灣博物館保管,實現了文物的歸口管理。此外,像有關部門2013年征集于香港的19世紀中期象牙鏤雕山水人物紋八角四獸足針線盒、2013年購買于香港的約1870年銀累鍍金花卉蛇紋“同文街款”等一批新近購買、征集的文物,也及時登記入冊。
陶瓷見證海上絲路繁忙
記者從剛在廣東省博物館結束的“南粵藏珍——廣東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展”上了解到,本次普查中發現,在國寶一級文物中,廣州多個展館有不少文物是存世稀少珍品,其中,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廣州西漢絲縷玉衣體量最大,這件玉衣是中國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絲縷玉,具有很高歷史研究價值;另一件來自廣東省博物館藏的異獸形銅盉,是戰國前期異獸形銅盉,盉體奇異,鳥獸結合巧妙,這件銅盉存世稀少,全世界目前共只發現4件。
記者注意到,展品中包括唐四耳陶罐、宋青釉雙魚洗、元龍泉窯青釉瓜棱執壺等幾件廣東省博物館館藏文物均來自西沙。專家介紹,20世紀70年代,廣東省博物館曾會同海南考古工作者兩次對西沙群島進行文物調查。發現西沙的文化遺物以陶瓷器為主,年代上起隋唐,下至明清,前后延續時間千余年。瓷器多為廣東、福建窯口產品。
令人關注的是,展品有相當一部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包括從“南海1號”和“南澳1號”以及“東南亞沉船”上打撈的大量陶瓷等文物。
據介紹,“南海1號”是一艘南宋時期木質商貿沉船,1987年在臺山海域發現,2007年被整體打撈出水。有專家根據探測估計,“南海1號”整船文物有6萬~8萬件。“南澳1號”發現于廣東汕頭南澳縣,為一艘明代沉船。經過2010~2012年3次考古發掘,水下考古隊打撈出水了超過3萬件各類文物,并確定它沉沒的年代約為萬歷早期。沉船出水瓷器主要為福建漳州窯、江西景德鎮窯產品。
另外,綿長的海上航線上,留下了無數海底沉船,“萬歷號”、“皇家南海號”、“丹戎新邦號”、“迪沙魯號”、越南金甌沉船,不同時代的海底沉船,共同見證海上絲路的繁忙。
可移動文物
專家解釋,可移動文物,是指可收藏、能移動的文物。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都屬于可移動文物,其中又有珍貴文物(國家一級、二級、三級)和一般文物之分。本次普查,范圍涉及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人民解放軍及武警部隊四大類國有單位。(記者黃丹彤)
?
相關鏈接:
廣州汽車網上預選號段增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