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環君在巡查雨污管口。
“美舍河沿線不乏老居民區,那么多雨污管網深埋地下,錯綜復雜,但只要你潛下心,就一定能揪出污水的來源。”作為海口美舍河水體治理與生態修復團隊中的一員,負責技術工作的“80后”科員許環君坦言,這份工作雖苦、雖累,但能親歷這條河流的美麗回歸,付出一切都值得。
記者曾毓慧?通訊員劉平
一輪摸排?腳步不停歇
外表俊朗,談吐斯文,31歲的許環君是美蘭區水務局科員,但那略顯黝黑的膚色告訴外人,這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戶外工作者”——從春節到現在,早起、晚歸,無論是漲潮,還是退潮,幾乎每天,在美舍河河畔總能看到他專注巡查雨污管網的身影。
“太陽暴曬的時候,我們要過來巡查;下雨了,也要冒雨過來看看管網是不是真的做到了雨污分流。”許環君說,現今,美舍河各個節點的水體治理和生態修復都在加速推進中,但早在春節那段時間,早期的雨污管網摸排工作已經提前開展,而且加班加點早已是常態。“有干勁,大家一起合作動力也很足。”區環保局工作人員黃武禁不住夸贊許環君。
烈日下,踩著泥濘,聞著水臭,俯身觀察,或是撬開井蓋,扔進一個乒乓球,然后在另一側井口找尋乒乓球,以此判斷地下管網的水流方向,這就是許環君巡查河畔兩側雨污管網的一個個片段。“臨近中午或傍晚,是排查居民區錯排、亂排生活污水的很好時間點”,他說,河畔數公里長,每個節點的巡查都不能落下,在一天天不停歇的腳步丈量中,一個個污水源頭也都揪了出來。
一個思考?源頭在岸上
通常情況下,城市的雨水管網一般在地下兩三米處,有不少的污水管網則埋至七八米深處,這也給巡查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污染在河里,我們可以看得到,但源頭在岸上,我們看不到,這也是最難之處。”在許環君看來,目前在河畔兩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雨污混排問題,有些嚴重的河段,這種情況高達30%左右。
許環君繼續分析說,造成這一癥結的原因,既有部分企業、居民區為貪圖便利,舍遠求近將污水偷排至雨水管網;當然,也不排除由于歷史原因,導致錯排、誤排。
“有利,也有弊”,他說,混排會給管網造成負荷,直接截污有時也難以徹底根治,而這,也給美舍河的水體治理和生態修復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個愿景?美麗正回歸
白天、雨天、暴曬天,在美舍河畔,堤岸旁,溝渠邊,不停地巡,不停地勸,在解決老舊問題過程中,還會不停地冒出新問題……許環君說,這份工作難度不小。
就拿上個月為例,數個職能部門在聯合巡查中發現,就在美舍河白沙農貿市場河段旁,由于歷史管網的原因,一企業與毗鄰的老舊居民小區存在雨污混排的現象。區水務局工作人員吳川說,當時許環君就主動找到涉事企業,耐心地溝通解決相關事宜。該企業有關負責人也十分支持美舍河治理工作并表態,愿意出資對這段約200米的混排管網進行改造。
苦累付出中,許環君一直懷著一個美麗的愿景:“水清、岸綠、景美、民樂”。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海口人,許環君坦言,在自己的努力下,親歷著這條河流的美麗回歸,眼下所付出的苦與累,一切都很值得。
(海口網4月12日訊)
?
相關鏈接:
今年企業降本減負將再加碼 官方進一步治理“紅頂中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