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在一家招聘網站投了簡歷,后來廣州一家公司通知我電話面試。通過面試后,讓我去韶關參加培訓,當時從鄭州到韶關的火車票都買好了,幸虧出發前我在網上查了一下,發現有網友發帖說這家公司涉嫌傳銷。”求職者李文松向記者講述著網絡求職的遭遇。而在網絡求職過程中,很多人都有著與李文松類似的經歷。(4月11日《工人日報》)
借助互聯網招聘平臺,一方面企業可以便捷的方式,招到人才;另一方面招聘平臺也贏得了利益。當然,于求職者而言,足不出戶,不僅節約了求職成本,而且也能夠在海量的招聘信息中,謀得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崗位?;ヂ摼W招聘可謂“多贏”之舉。
不過,上述的“多贏”局面,均要在“規矩”的框架內行事。一旦為了“利”動玩心眼,這些美好的設想,都是“南柯一夢”。
互聯網基于其虛擬性,以及不同程度的存在亂象,在其上面求職也是讓人難以放心。尤其是一些剛剛畢業的職校生或者大學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和缺乏社會經驗的弱點容易被利用;加之招聘平臺對入駐的招聘單位資質把關不嚴;還有就是,相應的監管疲軟等原因,就導致了互聯網招聘不僅亂象叢生,簡直步步為坑。讓求職者防不勝防。
互聯網招聘不能步步為“坑”,尤其是就業越來越引起國家重視的當下,更需要規范運行。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的招聘行為,都應該遵守法律法規,最起碼的應該做到招聘信息的真實可靠,這也是職業道德所在。因此,監管部門的重拳出擊很重要,而且也應加大對違規招聘行為的打擊力度,讓不法的招聘網站在互聯網絕跡。
當然,作為求職者而言,一方面要睜大眼睛,對網上眼花繚亂的各類招聘信息,多一些謹慎與甄別;另一方面,在誤入招聘之“坑”后,勇于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維權,切莫因為損失小或者害怕報復,就對不法招聘網站和單位聽之任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